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
意思就是道生一,一是太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三是天地人;三生万物,万物是万事万物。天地万物都背着阴而抱着阳,阴阳相交可以相合。
太极图相信不少人都看过,左白右黑,白色代表阳,黑色代表阴,这是默认的。那么为什么是白为阳,黑为阴呢?这就要从阴阳的根本上来说了,阴阳最初的含义是就日光的向背而言的,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在此层面上不断引申,明暗、寒热、动静成了阴阳的标志性属性,凡是明亮的、温暖的、运动的、上升的、向外的、兴奋的都属于阳;而黑暗的、寒冷的、静止的、下降的、向内的、低沉的都属于阴,故而黑色为阴,白为阳。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图说》
白中有黑点,代表阳中有阴,白色部分中的小黑圈则为阳中之阴,黑中有白点,代表阴中有阳,黑色部分中的小白圈则为阴中之阳。这里诠释了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以及阴阳的平衡与互藏。太极图中黑白对立,界限分明,却也黑白相融,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阴阳中复有阴阳。黑与白两个属性相反,在同一个圆中相互制约,相互排斥,处于一个大体均势的状态,达到协调平衡。两者相互依存,缺了哪一个都不是完整的圆,就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的“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使役使于外,相互为用,不可分离。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寓涵于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此为阴阳互藏之道。万物万事,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太极图的线条流畅,柔和,不以横竖区分,黑白双方多了一份相贯性和相容性,少了一份绝对,这与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中正平和。在这么一个圆中,既取得了整体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又凸显了中国古今“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
黑白部分就像一条白鱼和一条黑鱼,两者首尾相连,追逐旋转,由强变弱,由弱变强,循环往复,无始无终。如同阴阳,在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里,一方消减,一方增长,不断进行着。古代哲学家在观察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的,但仍然自动维持动态的平衡。四季寒暑的更替,气候的变迁,日月星辰的运行,人的生老病死,皆反映阴阳消长的过程。
一个圆、两条阴阳鱼就是太极图的全部内容,简单明了而自然。太极的圆既是对茫茫宇宙的归纳与概括,也是万物的变化周流不息、无始无终的体现。圆能包容万物,阴阳两鱼相生相克,互抱互回,你消我长,运行流转,生生不息,保持着太极整体和谐地运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轮回,日升月落,周而复始,似闭合的圆无始无终。
"太极"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太,即大、初始、无上;极,指尽头、顶端、最终点。正所谓物极易生变,当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它的反面转化,“寒极不生寒而生暑,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其中寓示着阴阳的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总是由小到大,由盛转衰的,阴阳消长是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是质变,是消长的结果。
太极是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为变化之源,演化万物。阴阳是古代哲学家们对万事万物存在的相互关联又对立关系的认知,在太极的主宰下运动、变化、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