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生?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答案。生活就像一条溪流,身在其中时,我们总是很难去察觉其中变化的力量。而当走过回首,才发现:是一个个发生的第一次片段串联成我们的人生。
出生、长大、工作、买房、买房、结婚、相守、退休、告别,每个人生节点,看似毫无悬念、理所当然,但依旧让我们此等凡人挣扎着、欢腾着、或悲痛不已、或欣喜若狂。每个第一次,都是最朴实的故事,却又是最具力量与感动的。
在12集浓缩的人生里,我追忆年少的自己、反思现在的自己、想像年老的自己,随着影片体验着自己的人生。
(一)出生
每个新生命降临,是伴随着母亲阵痛开始的。对十月怀胎的母亲来说,未经分娩之痛,不足以谈人生。
当自己也到了该为人母的年纪时,我常想: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让一个女人甘愿忍受孕期生理的不便、分娩时撕心裂肺的痛苦,去孕育一个新生命。在成为母亲前,她们也曾是烂漫的少女,可能也曾因一次痛经就痛到捂着被子哭泣,而分娩之痛要比痛经痛不止十倍。
她们不害怕吗?我是害怕的,我身边的同龄女性也都是害怕的。我们不相信什么只要当母亲就能瞬间变得伟大,不再怕痛了。痛感不会因为当母亲而减少。
在看过纪录片《生门》跟这集后,我想我找到答案:要有一个足够爱自己的男人。只要那个人懂得疼惜自己的不易,女人就愿意忍受千般痛苦,毫无怨言为其生儿育女。
有一个爱自己的丈夫,苦也是甜的。因为他并未把女人生孩子当做理所当然的天职,而是真的在乎她这个过程是否痛苦,只要她能少点痛,是无痛分娩还是剖宫产都可以;他会她最脆弱的时候克制自己内心的不安,嬉皮笑脸逗她开心,只为她安心;他会在妻子产下孩子时,迫不及待问医生:我媳妇还好吗?
我想,身为他的妻子,即便冒着在鬼门关走一趟的危险,但因为有这个将她放在心里的男人,她会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你问她痛不痛?她一定会流着泪笑着对你说:不痛。因为他的爱就是她最好的麻醉剂。
每一个生命的诞生不该是为了传宗接代,而是两个相爱的人愿意将彼此生命融合,才有了爱的结晶。先有爱人,才有孩子。
(二)上学
上学,是孩子离开父母的第一步。在没有父母在旁的情况下,他们开始学习社交、独立、合作。
看着一个个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回想自己的幼儿园,也是将每次上学演成生离死别剧。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对父母熟悉怀抱的眷恋,力量太小无法抓紧妈妈衣角的无奈,最后都只能化为扯着嗓子的哭泣。
这是每个孩子必须克服与父母分离的焦虑感。只是,我在想,比起用故事书哄骗孩子们,或者父母一狠心离开等做法,我们是否能用更好的方式帮助孩子们适应分离的生活。
纪录片中那个不哭的孩子说他第一天去幼儿园没有哭,因为爸爸告诉他,到幼儿园后不要回头看爸爸,一直向前走进幼儿园,这样做叫做勇敢。他很勇敢,所以他不哭。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候,往往更倾向从“事”上解决,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好了,而没去关注他们是否能接受突如其来的变化。而如果我们从“道”出发,在平时点滴告诉他们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耐心、什么是坚持,帮助孩子认知并赋能,他们内在拥有了力量,事情就自然能解决了。就像那个相信自己勇敢的孩子,他懂得什么是勇敢,所以他有了力量去克服内心的恐惧与焦虑。
上学的时候,我们讨厌作业、讨厌兴趣班、讨厌爸妈啰嗦,然而,当讲着不让自己孩子学习的孩子成为父母后,还是会逼了她的孩子读书、上各种兴趣班。
人生就是这样的轮回,套用一句俗话:长大后的我们还是变成自己当年最讨厌的人。是当年的孩子错了?还是长大的大人错了?也许都没有错,只是童言无忌的孩子终将被岁月打磨成瞻前顾后的大人。他们用最后的倔强去鞭策自己的孩子,不忍他们再有自己曾有的遗憾,只是那个不识愁滋味的孩子,依旧如当年一意孤行的我们,什么都听不进。
但是大人们阿,正因为他们听不进我们的大道理,他们才享有童年的天真烂漫,而当他们听进、懂得之时,他们的童年也就结束了,他们学着变成忍受委屈、懂事的大人了。想到这,难免有点心疼。我们不是都很怀念无忧无虑的童年吗?我们是回不去了,那又何妨让他们再在童年停留久一点呢?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