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下着绵绵的秋雨,阴霾的天,我坐在屋子里码字,想说说昨晚看的剧。
舞台剧,吴念真的《台北上午零时》。
去看它算是阴差阳错,朋友买了票有事去不了,就让给了我。我其实不是真文青,是看之前临时做的功课才知道吴念真是谁,以及这一系列的《人间条件》。
吴念真,被誉为“全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导演、作家、编剧、演员、主持人,真是个全能型选手啊~而《人间条件》是他“因为看到朋友所在的绿光剧团的经营困境,便想到可以更通俗的戏剧来扩大观众群”,是一系列国民话剧,《台北上午零时》是其中的第三篇。所谓国民话剧,吴念真这样说:“我觉得国民戏剧很好啊,我不搞精英戏剧,因为我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跟多数人沟通。”
介绍了下背景,我们来说说这部戏,阿荣、阿嘉和阿生三个人是穷困的工厂学徒,他们是互相帮助的好兄弟。生活很艰苦,因为不但贫穷,而且工厂的老板是个脾气暴躁的人渣,经常打骂他们。然而他们内心还都有那么点希望,因为他们都共同喜欢上了工厂对面面摊的女孩阿玲。阿荣先跟另外两个人说了自己的喜欢,“先说先占,你们可不许跟我抢哦”,还拜托阿嘉帮他写情书给阿玲,但是被阿玲看穿,她对阿嘉说:“看你的信,我很开心。”灾难降临,阿生因为想着阿玲,被机器切断了三根手指,工厂也面临倒闭,工厂老板借酒浇愁,强奸了阿玲。阿荣为了给阿玲报仇杀了老板,然后被抓入监狱。阿玲发现自己怀孕,但是想把孩子生下来,她请求阿嘉和阿生和她结婚,阿嘉为了友情放弃爱情,阿生答应和阿玲结婚。阿嘉从此不再有爱情,他冒充阿玲和监狱中的阿荣通信了10年,给了阿荣生存下去的希望。当然,还有老板娘和山东老汉的故事,老板娘是阿玲的阿姨,有着悲惨的爱情和婚姻。
两个半小时,讲了7个人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我想吴念真口中的“反精英”,大约是和春晚的“接地气”相仿的意思,故事平民化,不再是像莎士比亚悲喜剧那样的国王权贵之间的故事,而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个小人物,他们之间的爱情、亲情、友情,想让你看得见摸得着,甚至感同身受。
然而这部剧对于我,并没有达到这一效果。我更倾向于把它划归到一部传统的话剧来看,当然这可能是因为我话剧看得不够多的原因,看过的那么十几部里,也大都是偏向“先锋实验派”的孟京辉作品。故事是一个不错的悲剧,但有点让人不愿去品味——友情成为爱情的枷锁,让阿玲和阿嘉失去的真爱;丑恶的老板犯下了罪行,受害人却要把孩子抚养长大……现在去看话剧的,大都是大学生这样的年轻人,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无论阿玲还是阿嘉的选择,都让人很难理解,不理解自然不愿去“感同身受”,毕竟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爱了就上啊,管它是谁先喜欢”的时代。
生活已经够平淡或者操蛋了,所以我更喜欢看点轻松愉快的喜剧,但是我也必须承认,悲剧往往比喜剧有着更强烈的感染力,它尝试去触动你心中的那块柔软,让你去叩问自己的内心——如果是我面对这样的人生该怎样去做?这部悲剧也感染了很多观众,可惜没有那么强烈地感染到我,也许是因为在二楼的我距离舞台太远了,演员的感情被中间的空气和观众稀释了,而我甚至看不清演员的脸,他们在我眼中成为一个个小小的符号。好的演员可以靠演技感染前排的观众,但好的故事可以靠情节感染所有在场的人!阿玲被自己的丈夫强奸,阿姨跪在地上向所有人祈求,不要让别人知道这件事情,观众鼓起掌来,我没有,这过于直白的悲痛,对于一个故事来说,略显廉价。
中场休息的时候,有点想走的冲动,因为这个故事没有悬疑吸引我看下去,这些人物,经历了这些悲伤,他们未来如何,我其实已经知晓,而整个下半场,大部分是在问阿嘉到底有没有爱过阿荣。坐我旁边的两个穿齐臀小短裤(抱歉,白晃晃的大腿太扎眼了。。。)的妹子在下半场也一直在吐槽——节奏太慢啦,这我都看出来啦还用你问之类,可见后面的故事没能抓住她们的心。
谢幕的时候,我也献上自己疯狂的掌声——大部分给演员,小部分给这个故事。这是话剧,或者说舞台剧这些相对“落后”的艺术形式所专属的部分,也是舞台剧的魅力所在。现场的演员,比用胶片记录下来的东西有着更强大的感染力。他们要背下长达数个小时的台词,经过数周乃至数月的排练,要在你的面前不经暂停和剪辑地演出来,呈现给你一个真实无后期处理的故事,你看得到他们的哭,他们的笑,在你面前歇斯底里的吼叫。无论故事如何,他们的辛苦,都应该得到这掌声。
可怜的小人物有着他们自己的可恨之处,软弱和“矜持”,让他们亏待了自己,也亏待了周围更多的人。但心中有个念想,就对未来有个期盼,无论这念想是个人也好,是个梦也罢,终归让他们的生活可以继续下去。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这是我对这部话剧的评价,相比,我更推荐人们去看故事对应的书,而不是这个话剧。
抬头看看窗外,雨已经停了,蓝天也从云中露了出来。天气也就像吴念真的那话——“人生,即是苦乐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