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翻开简书,一篇首页的文章吸引了我。读完后,心里总觉得有什么堵着想一吐为快,可是却觉得评论太短,无法完整表达。
从广义上说我们都有农村人的基因。中国的农耕文明经历了几千年,进入工业文明却不过百年。十三亿人口中有八亿农民,农耕文化的烙印不会因个人的好恶而改变。
百度百科给农耕文明的定义如下:
农耕文明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农耕文明的重要表现为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
抽象的文字叙述也许无法形象地表达出农村人的特点,但可以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农村人会是这样的一群人。只有你理解了他们才会正确看待他们。
我虽然从小生活在农村,但因为是外来户,没有家族的庇护和羁绊,所以只能算是边缘化的农村人。因为妈妈比较开通,儿时的我是个自由长大的农村孩子。在那时的记忆中,我们家规矩很少,逢年过节只是饮食上有差别,所以现在看影视剧中各种名目繁多的规矩排场,反倒多了份好奇和羡慕。这就像旅游时特别喜欢看民俗表演一样的道理。现在试想,如果我从小就被各种规矩束缚,是不是也会厌烦得想逃离呢?
农村,因为有农闲和农忙之分,所以农村人习惯了忙时起早贪黑,闲时东家长西家短地聊闲嗑的生活。农活本就辛苦,耗体力,所以农村人也习惯了家里有男人才是家;有儿腰板直,无儿矮三分;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些旧理儿。所以就有了农村人特别重男轻女之说。
因为农村人的钱财来自土地,土地需要体力,所以农村人特别注重养儿防老。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一辈子,老了无力再用土地换生活时,他们自然希望儿女在身边,继续他们一样的劳碌,唯有这样,他们才会颐养天年。农村人也想让儿女出息,拼尽所能让儿女读书上学。本以为现在的付出会让老了以后的自己可以不用在土地上劳碌,但是现实却让他们有些失望。生活在工业文明的夹缝中,读书出去后的儿女不能给他们回报,也不能帮衬他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所以读书无用论盛行。
年青人追随时代的脚步,从农村逃离,宁可在外租房,也不愿守着农村的宽敞大院过农村人的生活。他们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儿女拼命挤进城里,虽然工作一样辛苦,却因为每天每月都能见到钱而心里踏实,容易满足。土地因为是看天吃饭,收获期太长又不确定,所以已经习惯了见利而为,成长在工业文明飞速发展时代的年青人多不能习惯春耕秋收的农耕生活节奏。
工业文明终将代替农耕文明,两种文明相交的今天,必然导致出生在不同文明中的两代人的分歧和矛盾。孰是孰非真的无法说明白。年青时的我也想脱离农村,过城里人的生活,如今已过了不惑之年,接近知天命之岁,却希望退休后回归田园,坐在窗前院里和三五老友聊着家长里短,体验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的大自然的馈赠之乐。这是不是因为我们骨子里都有个农村人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