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韩国人奇思妙想又实验啦,他们很好奇,当父母犯了错,或是不知所措时,孩子会帮忙吗?
情境:爸爸领着孩子们参观博物馆,结果不小心轻轻地碰掉了木偶的手臂!
孩子们的应对方式有哪些?
情绪应对型
惊恐!
害怕:躲到爸爸身后
先逃跑吧!
担心:老板让我们赔怎么办?
爸爸犯错了,要被打
策略解决型
老老实实跟老板承认错误吧
爸爸我来修好它
修不好,我们一起藏起来吧
用自己替代弄坏的木偶,骗一下老板吧
当决定跟老板承认错误时
2.
首先,我想说,孩子的应对方式取决于孩子犯错时,父母的反应?赤裸裸地习得,榜样!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责怪
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了吗?——倾听、耐心、好奇
没事的,我们去买冰淇淋!——转移尴尬,惊慌的情绪
谁把东西放在这儿的啊!——推卸责任
家长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自尊感,养成做事谨小慎微的应激状态,或害怕出错的完美型人格;也或当有尴尬,恐惧情绪时,选择压抑或否认,导致身心疾病,或情感疏离;甚或不思考自己错在了哪里,一直停在“我不会”“做不好”原地。
3.
其次,这个实验有趣、直观,还包含了哪些心理学内容呢?
当父母犯错的时候,有机会让孩子更喜欢你
实验后,爸爸不管是跟自己的孩子还是朋友的小孩,明显地更加亲近了,而孩子们跟爸爸在一起也更加放松了。传统印象中的爸爸,离家工作,严肃,会对爸爸有种莫名的疏远与崇拜,而这样一个小错误,会在孩子心中发生什么呢?
心理学有个"白璧微瑕"效应,是说小小的错误反而会使有才能的人际吸引力提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场竞争激烈的演讲会上,有四位选手,两位才能出众,几乎不相上下,另两位才能平庸。才能出众的一名选手在演讲即将结束时不小心打翻了一杯饮料,而才能平庸的选手中也有一名碰巧打翻了饮料。实验结果表明:才能出众而犯过小错误的人更有吸引力,才能出众但未犯过错误的排名第二,而才能平庸却犯错误的人最缺乏吸引力。
心理学对这种现象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一个能力非凡的人给人感觉总是不安全不真实的,人们对这样的形象不是真正的接纳和喜欢,而是有距离地敬而远之或敬而仰之。鲁迅先生曾说:"凡是神圣的、神秘的事物都是值得怀疑的。"这种感觉最早的地方就缘于父亲吧!
另一种解释是从人的自我价值保护角度来说的。通常人们喜欢有才能的人,才能与被喜欢的程度成正比例关系。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如果一个人能力过强过于突出,强到足以使对方感到自己的卑微无能和价值受损,事情就会向反方向发展。人首先是进行自我价值保护的,任何一个人,无论如何不可能选择一个总是衬托出自己无能和低劣的对象来喜欢。相反,一个犯小错误的的能力出众者则降低了这种压力,缩小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保护了他人的自尊,因而也赢得更多的喜爱。研究发现,太完美的父母,往往容易教养出小毛病多多的孩子,生活中也处处有这样的例子。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你有机会教他成为更优秀的人
实验结束后,爸爸要随手摸摸东西,孩子们忙说,不要碰不要碰,会坏的。我们也常常说,孩子你不要这样走路,容易摔倒,孩子你不要总开橱门,橱门会坏掉的,不如自己实验一下,不小心把橱门搞掉,看看孩子们的反应?这个是策略性的替代方法。但还有一种方法,说得有理有据哦。
科学家史蒂芬•葛雷2岁时试图从冰箱里取出一瓶牛奶,刚走几步就失手将奶瓶掉落在地上。顿时厨房里狼藉一片!母亲闻讯而来。“哦,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牛奶撒在地上。真是有意思啊!好了,反正已经撒在地上了。在我们收拾干净之前。你想玩一会儿吗?”母亲竟然这样说。
“我想。”他回答,“玩牛奶说不定也是很有意思的。”他真的玩起了牛奶。
玩过后。他的母亲说:“牛奶是你撒在地上的,也应该由你来收拾干净。现在,我这儿有海绵、抹布和拖把。你想用什么?”他选择了海绵,一起将地上收拾得干干净净。
接着。他的母亲又说:“刚才你拿牛奶瓶失败了,说明你还没有学会如何用一双小手搬一只大奶瓶。现在,我们到院子里去,我们在一个瓶子里装满水,看看你能不能发现一个很好的搬运方法,使瓶子不会掉落到地上。”
最终,通过反复实践,他知道如果用双手捧住靠瓶口的地方,则瓶子在搬运过程中就不会掉下来。
后来,史蒂芬•葛雷回忆说,从2岁那一年起,他不再害怕错误,而且学会了诚实面对自己的错误。因为错误只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即使出错的原因在于自己,我们还是会从错误中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密歇根州立大学临床心理生理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在面对错误时通常会陷入两种阵营:固定思维派(忘掉它:这是我一直都不擅长的),以及发展心态派(警钟!让我想想我哪里做得不对,决不能再犯第二次)。“关注错误,然后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纠正它们,”研究报告的作者Jason Mose说“能够让错误为你所用”。
还有一句话更为直观“人生就是不断地试错过程” !
已经没有机会拥有这样的麻麻了,但有机会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