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那些世俗的酒肉社交和心机厚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都说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社会的栋梁和希望,认为过早的接触这些成人社会里的烂俗文化会打击大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也会影响到一个学校积极向上的活跃气氛。所以我们不凡换个角度看看大学生的那些市井气到底是好是坏。
大学生≠天之骄子:
我们常说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社会的希望,而在对天之骄子的定义我们更多是围绕大学生的身份展开的。是的,以往我们想到天之骄子就联想到大学生,我们认为天之骄子是大学生引以为豪的荣誉称号,是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而没有反过来思考天之骄子的定义是什么。百科一下,天之骄子就是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而对社会尚未做出任何贡献的人来说,天之骄子的定义是基于一种对未来的期望。最早人们给大学生加以天之骄子的美称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个有知识、有学历的群体,更多的是体现出了这个群体所具备的理想和抱负。如果说知识是天之骄子的资本,那么理想与抱负就是天之骄子的灵魂。论文化,过去因大学生匮乏而占据的文化优势已荡然无存,而失去了文化优势又没有灵魂的支撑,有何天之骄子可言。所以对于天之骄子的定义应该是: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或拥有伟大理想和抱负的人。而不是所有的大学生,也就是说即便没上过大学的人仍然可以具备天之骄子的素质和美称。
市井气成就了谁又毁了谁?
把大学生和天之骄子的概念做了梳理和区分之后就有助于理解了。如果一个满腔热血,为理想和抱负而奋斗的天之骄子因为世俗的诱惑而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我们会为之感到遗憾和可惜。而对一般的大学生而言呢,从不暇思索的接受应试教育到根据社会的热门、家庭的关系来选择专业开始他们的思想就已经浸泡在世俗的染缸里,进入大学后进一步接受世俗的社交与尔虞我诈对他们而言也只不过是理所当然的一个发展过程,这样不但不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还可以推动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对大众化人才素质的需求。所以市井气更多毁灭的是骄子,而成就的是凡人(没有任何蔑视的意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凡人≠下贱),或许这里用成就有点牵强,因为很多大学生即便在学校接受了市井的熏陶走上社会依旧过的不理想,但这并不能否认大学生活中的市井气确实是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契机,这种看似负面和消极的正向推动作用是存在的。另外就是关于“如果大学内部存在市井气会影响那些把青春和精力奉献给理想的人们”这类的疑问。其实,一个内心有明确目标和理想的人是不会被那些世俗的社交活动所吸引的(什么?为什么我有信心这么说?因为我就不屑参加这些活动啊。当然,我不是什么天之骄子,只不过是一个中二病晚期的学渣而已)。如果被吸引了,那也只能说明弃明投暗是迟早的事,与其走上社会再荒废多年理想和积累还不如趁早接受世俗的洗礼追随内心的欲望转型去吧。
大学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环境?
很多人认为学校就应该一尘不染,这我不完全同意。一个大学整体环境上应该是要给人感觉积极、向上的,这点我不否认。但对于各种关系与组织间存在的那些社会风气,如果是社会上普遍存在并认可的,我们没必要去否认和打击,毕竟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走上社会都不能自理的白面书生。不过对于这些市井气应该有一定的限制,比如不该出现在公众场合,只能出现在该类人群的社交场合内,以及对威逼利诱的拉拢试社团斗争进行惩罚。我给你自由,你想搞些什么名堂,有人臭气相投的,只要不违法、不违纪那你们可以去搞,但如果是你去影响或强迫别人的,你该死,从重处罚。
对于学生。
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应该推崇理想和信念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有理想有信念,而不是像一具行尸走肉一样被世俗的思想牵着鼻子走。一个真正有理想的人是在面对世俗的诱惑时也能坚持理想的人,而不是被关在无菌试验室里的小白鼠。但不可否认不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年代,多数人的理想永远是建立在物质王国和经济利益当中的,所以对于顺从世俗思想的人,我们不如让他们更好的按着社会广泛认可的模式去发展。学校应该比社会干净,但不是象牙塔,所以我不喜欢那种从小就让孩子完全远离黑暗和世俗,试图让孩子一尘不染的做法,因为积极正向的乖乖仔和乖乖女走上社会变成恶徒的例子不在少数,而理想的持续性要在对现实有了相对充分的认识后才可以保证。如果说从小学到大学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可能就是书香与世俗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