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是一个好事之徒,在有些方面喜欢多管闲事,尤其是对待朋友的事。
也常常为自己能帮到别人哪怕只是帮助对方释放了一点情绪而感到有成就感,很不喜欢一点忙都帮不上朋友的自己。
但偶尔也会越过界限,超出人家心里早就设定好的那条线,一条你在那边就好,帮到这就好的线。
有一天晚上接近深夜,哄睡小小鱼后我开始每天的例行公事,将微信窗口里的红点一个个消除,我一直以来都有这方面的强迫症,和星座无关,就是见不得各种的提醒事项。
我每天都会看一个关注了很久的订阅号,看十点君又推荐了哪些文章和书籍。
和往常一样,我看到一篇特别动容的文章,觉得作者写的情况就是在讲我一朋友ar身上的故事,我非常自然的转发分享给她。
没想到深夜十分,她也没睡,从回复的速度可以看出她还没有看文章,她回复了一句话:
看那么多鸡汤有什么用,生活不是还要继续。
我没有立即回复,因为心口有个东西被堵上的感觉,竟然一下子不知道回复她什么。
然后我们那晚就没有因为这篇文章而继续深聊了,我感觉自己端上的是一碗饭,可以填饱目前阶段她的精神心洞,但她只看到了一碗鸡汤,而且言辞里有已经过而嫌多的感觉了。
对于ar而言,我给的好意就是到那边就好。
也许这碗鸡汤让她要去重新将原本已经忘记的窘境再拿来翻一翻,也许那个时刻,她早已忘记这些处境,是我用一碗鸡汤浇灌了她,像在一张干净的桌布上泼了一碗鸡汤,油腻的让人反感。
生活中犯过这样事情的一定不止我一个。
朋友与你聊天,向你倾诉,很多时候是因为你们的关系亲密到可以相互分享生活的所有喜怒哀乐,是一种很自然的聊聊近况。
有可能在聊的时候,原本困扰的事情已经翻篇,那个ta告诉你的难处也已经解决,但我们却喜欢装出一副好事之徒的样子。
恨不得戴副眼睛,在面前摊本笔记,咬着笔杆,和ta将事情重温,绞尽脑汁的帮ta出谋划策,也会在已经过去的日子里再看到某些文章或片段,还不忘@一下人家。
事过境迁的提醒就是一碗油腻的鸡汤而已。
有一天在看的一篇文章里偶然读到这句话:鸡汤里喝出肉的味道。顿时,我又想起那晚ar回复的那句话。
是呀,同样的一碗鸡汤,有人只喝到汤,有人却能从鸡汤里喝出肉的味道,这就应了那个真理,即每个人看待的事物都允许有两面性的存在。
不管我原来的初心,分享的文章是不是一碗鸡汤,可能我内心都希望给ar送去一块肉,只是沉在汤里了,她看过标题就直接将其纳入纯鸡汤的类别了才会回复那句话。
但假如她点开读完通篇,也许喝到的不只就是一碗鸡汤,兴许嘴角还会有肉的香味。
这让我想起我们80后这一代人大部分人的小时候,知音和读者两种文刊是我们那时候狂饮的鸡汤,一副走火入魔样的拿起就喝。
那个信息极度封闭的年代,浇灌吧,谁去考虑鸡汤喝多了会油腻;
那个精神极度空虚的时代,狂饮吧,谁还去权衡鸡汤补心不补脑呢?
只管先喝吧,相信喝多了打出的嗝总会飘出一股肉的味儿吧。
但现在的时代不一样了,我们站在了信息爆棚的风口,你要哪类滋养没有,连送入口的东西都有多种选择,何况只是区区的一碗鸡汤,没有肉就无味。
所以,一碗没有肉味的鸡汤都不是好鸡汤
但是,我们依然要不断的灌汤,世界发展成什么样,精神层面的滋养都一定要经得起时间的推敲。
你每喝下的鸡汤,总有一天,在某些时候,终将会在你帮助别人或自己也遭遇到的时候飘出一股肉味,支撑着那个时候精神饥饿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