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孤馆灯青
宋 ·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苏轼的这首《沁园春》,有人说写于乌台诗案调查完毕,也有人说写于被贬黄州之途。有传言说,当宋神宗看到此词后大怒,将苏轼贬至黄州。但皆不足信。
但从上片交待的环境与心情来看,并不似是乌台诗案被调查之后的作品。更像是赴任途中,且受排挤而不得志之作品。
"当时共客长安"交待的很清楚,明显是写与苏辙的,而且是一个深秋的早上写的。1074年,杭州任满,苏轼请任山东密州赴职,也就是今天的诸城。当时苏辙在齐州(今济南)任职,请任密州,也是想与自家兄弟近些。
苏轼本想借道去齐州探视苏辙,与兄弟一会,但从杭州到济南,再返回诸城,会绕一个大弯,未能成行。伤感之途,在途中驿馆写此词相寄于子由。也就有了比词副题:赴密州早行。
词中明显看到是在告诉兄弟苏辙以后的路该么走,官怎么做。此时的苏轼还没有走到看空功名事业的人生阶段。发一点牢骚也并不消沉,明白来日方长,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上面用与不用,由时运决定。"袖手何妨闲处看”,现在由朝堂上的得意之人去折腾,我们不妨闲居一处,袖手旁观。“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有何不好?
潜台词就是“兄弟啊!让他们闹吧!等他们收拾不了局面了,我们再出来“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
苏轼这首词中明显露出的桀骜不驯一面是事实。因为是对自己的前途并不担忧,只是时机未到罢了。终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会实现。
怎会想到为人臣者,一生要服务于朝廷,受朝廷之风使。更不会想到好日子在过了几年后,险些因诗案送命。
此时37岁的苏轼虽然对朝廷有点不满意,但是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允满信心的。天知我材必有用,何必忧人自扰天。
但也正是苏轼年轻时这种桀骜不驯的性格,以及自此在诗词文中,时不时绵里藏针式的针贬实事,嘲讽新政改革,为以后的乌台诗案留下了口舌与根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