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先从我第一次接触到“个人公众号”这个名词说起。
大一那一年有幸在学校记者团发表了一些杂志和文章,写作也成为我做公众号的诱因之一。
后来经过申请过公众号的大学舍长提议,既然我有写作的兴趣,可以通过公众号发表文章让更多人看到我的文章。
大一时还没有拥有一台属于的笔记本电脑,但是,这个做公众号的想法,像雨后萌发的一颗种子,深深扎根于心里。
大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公众号申请写作这件事也有了着落。
申请的过程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复杂,我终于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写作平台。
当时还不叫现在的名字,申请公众号时寻问过朋友起一个什么名字好,朋友反问我:“你想写什么类型的文章呢?”
我思索之后说,我想写故事,写能治愈自己和别人的故事。
于是现在的“忍冬说”,过去的“找故事的阿梅”正式出道啦,我想尝试通过自己对故事的描述,温柔治愈看我文章的人。我想替别人讲出,他们不能向别人表达出的故事。
关注的人从一到十,后来几十个人关注。我问自己,我是否能写出真正可以打动人关注的故事?我甘心成为一个只打动自己的写手吗?
在校第一年我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偏文艺的散文,高中时我爱这种文风的作者们所以我写的文章大都是大家口中的“文艺女青年”。
这样写了一年,我发现,这种看上去美好的文章,似乎不能温暖到别人,让读者产生共鸣。
现在去翻我公众号,申请公众号初期的文章都是此类。
但两年期间我并非只写了文艺散文,记者团养成的习惯让我在通过公众号发表文章之前自己写故事也要超过一千字。
专升本的原因导致我几乎大半年没有更新公众号内容,我也曾很多次打开公众号后台,上传图文,写一些短短的小文章,上传的却几乎没有。
正是我停更的大半年,关注到了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号主,我羡慕她粉丝过万,文字细腻。我一度将她看作自己这条路上的榜样。
写出如她一般细腻的文字成为我一段时间的目标。
我粗糙的排版,稚嫩的文字,是不可能引起大家共鸣的,这条路不是我所想象的那么容易。
写的越多,我越能固定自己的风格,渐渐地我开始明白,我片面苛求自己去追求别人的写作文风是不可取的,这和我从前追求文艺散文的想法是一样的,别人的成功我无法复制,我是独一无二的,我的公众号和文章也一样。
我更深切认识到,我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取长补短。
我逐渐去了解“运营”这个词语,去加一些如何运营的群聊,群里极少部分是我这样的新号小透明。
这些公众号运营者们的成功背后到底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坚持每日练笔,打卡学习等等。
人人都能成功,成功却贵在坚持,不能坚持只能说明不够热爱。
与君共勉。
我是个共情能力强的人,鲍琉明案件出来的时候我恨的咬牙切齿。我看空间有人转发关于有人为了流量写文将事件反转为鲍琉明开脱的人。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对于一个写文的人来说,他手中的笔,作用应当是拯救治愈人,而不是去把笔当成刀去害人。
当我在公众号发表出关于校园暴力的推文,有同学主动跟我聊起关于他们自己的故事,我愿意去了解别人的故事,如果有一个契机,我也可以把这个故事写成一篇文章,引起更多人共鸣。
文字被人喜欢,写出让人感同身受,产生共情的文章,就是我写作的意义。
说出来可能会有人笑话,我每次发完一篇推文,晚上必定失眠。我会不停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写出让人喜欢的文章对得住我现在所拥有的每一个关注。
我还会翻阅各个平台看别人成功的例子,看别人如何运营,如何留住人和吸引人。甚至每次加一个新的好友我都会想到如果我推荐给他公众号他会不会喜欢或者讨厌我的文字。
这么长时间我也算悟出来,只有一个办法。
就是不停地写写写。
看到一句不错的话,可能对于之后你我的进步会有很大影响——无他,唯手熟尔。
没有其他独特的方法,只是手熟而已。
没有其他独特的方法,只有多写而已。
认真看我文章的每一个人,那些点点赞和在看评论,甚至是转发或者赞赏的人,都是大家对我敲键盘的鼓励,我很荣幸,得到肯定。
我知道我的推文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一直在努力改进。我也希望有人能给我提建议或者对我讲出自己的故事,或者给我找选题提供灵感。
我的文字让人深有感触是我写作的最大意义,是我催着自己多写的动力。
或许我是个懒人,但我一直在写,在记录,在尝试走进越来越多人心里。
我渺小无力,凭借我的文字治愈谁可望而不可即。
我想通过我讲述的每一个故事告诉所有人,努力生活有梦想的人都很了不起,每个人都值得被爱意围绕,被人真心的拥抱。
我的文字会陪你很多年,文字一定也有感情,纵然它差劲干瘪,也不会消失离去。
我没有美好的人设,但我愿意写出干净的文字温暖你,治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