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想必很多人都会有所认同。教育的过程是家长和孩子的互动过程,正因为需要双方的努力,才有众多家长在这方面的无奈。
从婴儿、幼儿、童年,到少年、青年以至成年、老年,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成年以前,父母天然地担负着子女教育的任务,除了物质方面的供给,人格发展、精神需求的满足更是父母的重要责任。孩子的需要和父母的给予不匹配时,冲突就难以避免,“不听话的孩子”常常会给父母带来深深的无力和挫败感。
无论贫富贵贱,每个父母都会竭尽所能地给予下一代全力的扶持。尤其在精神上,作为“过来人”,为了孩子少走些弯路更会苦口婆心、谆谆教导,可哪个家庭没有发生过孩子的置若罔闻甚至一意孤行。“别人家的孩子”成为很多父母羡慕的对象,也常常会拿来作自己孩子的教材,岂不知可能情况并非如此,只是别人家只是没有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你罢了。
因此,人们发明了叛逆、代沟等词汇解释这一现象。在心理学逐渐走近人们生活的时代,面对孩子的不听话,多少父母为寻找对策绞尽脑汁,希望在科学中寻找迷津。
从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看,孩子不听话是再正常不过了,原因自然是多方面。关键是对于孩子前面可能会走的弯路、崎岖甚至陷井,明明依自己的经验想到了、看到了,无奈孩子执意而为,作为父母该如何去做?急不得、恼不得;打不得、骂不得,还得防止不一小心被贴上家暴的标签,给孩子日后带来阴影。无限责任背后是无限的烦恼,难怪古人都讲究易子而教。
就像矛之于盾,是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虽然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但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家长的自我成长。身教胜于言教,想让孩子听自己的,和孩子沟通就要注重平等交流、讲求方式方法乃至要注意语气、表情等细微之处。
很多人不自觉地将社会角色或个人情绪带到家庭生活,单位是领导在家拿官腔、外面受了气回家板着脸,一言一行被孩子看在眼里会潜移默化地造成影响,当孩子不明就里或不能正确解读时自然会产生交流的抵触。父母做好自己,孩子心中有个能说心里话的好父母,“说”和“听”才会有基本的前提。
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当父母把爱和接纳传递给孩子,孩子就会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是孩子对父母产生信任和依赖的重要条件。这需要亲人的陪伴。家中那盏温暖的灯光不知是多少人一生的美好回忆。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可能要尽量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得到无条件的接纳,对父母的话孩子才愿意听、能听进去。
明规矩知敬畏。“小树要砍,小孩要管”,很多孩子不听话的根源在于家长从小溺爱。无条件的满足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别人感受,更没有规矩意识,等到长大性格养成再想矫正往往为时已晚。
允许犯错。人常常是在不断的试错中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的,父母对孩子失败或犯错的态度会极大影响孩子的行为。一个宽容的拥抱、一句真心的安慰,会消解孩子的不良情绪、增强自信,从而能够用心听取父母的建议。反之即便出于保护和照顾,一句无心的话可能让孩子心生戒惧,从心里树起沟通的藩篱。鼓励孩子尝试、允许孩子失误甚至犯错,从小让孩子习惯论“进步”不论“输赢”,有助于建立亲密融洽的亲子关系。
归结起来,孩子听不听话其实质在于各自眼中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