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8 邱洪松
早上看了一个TED演讲,关于学习英语语言的,应该说不仅仅限于英语,应该是学习其他所以语言的方法。演讲者拿学钢琴和学英语作的对比:
- 学钢琴呢,就是学生明知道学习的路还有很长很长,才能达到比较好点的水平。于是,在最初需要锻炼的时候,心理就有了畏惧,心理就开始抵触,各种不想学。
- 学英语也是一样的,觉得这个语法要怎么用,那个发音怎么样才标准,于是学的人,心理就开始抵触,觉得自己的水平和好的水平之间,相差太多,从而放弃努力,失去信心了。
作者讲了一个在药店买药的例子,问了专业的销售代表,英语不错,讲了半天的专业知识,然后,作者仍然不知道要买什么。于是,咨询药店的柜台销售员,英语水平很低,听完作者的需求后,她用词了几个很简单的单词对话,直接解释: DHA good for brian,EPH good for heart,然后作者瞬间就明白了自己需要买啥了。
所以,作者说英语学习的目的,是把英语作为一个工具来用,而对话的目的就是沟通,当你一直关注自己要怎么表达的时候,你会“失去”听力,理解力,反应力,其实不是真的失去,而是,你忽略了对话的目的,对方和你对话是想表达诉求,是想你作出相应的反应,而不会在乎你的用词的准确性。而当时的你,想的是用什么词回答,怎么去表达,读音是什么,说错了会不会被笑……
现在学校的教育语言的过程,恰恰是把学生往高的水准来推,反而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比如学生明白了一个短文的意思,写的答案表达的意思也很准确,但是,单词里面少写了一个字母,而被老师判定为错误的。
那么高水平的教育真的需要吗?
于是,这里有一个疑问,那么这个高水平的教育手法需要吗?或者说,教孩子学钢琴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要求他们按高要求的标准来努力?
这里的答案,我觉得是,也不是。
不需要的原因:
首先,在一开始的时候,都还没有入门的时候,学任何东西都要以兴趣为主,而不是用对当时的初学者来说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如果刚开始学钢琴的时候,就知道孩子你要成为郎郎这样的钢琴家,所以你要怎么样怎么样,于是,在孩子在遇到困难或者怎么弹也弹不对的时候,孩子就有了“足够的”放弃的理由:「我是成不了郎郎的,他那么厉害,而我这点东西都弹不好」。
学语言也是一样的,一开始的时候,上来就要求孩子语法不能错,单词不能错,错就挨罚,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这个工具不好,这么难,而且错了还要挨罚,真倒霉,还学它干吗?心理这么想了,那行动就开始反抗了,拖拉作业,不写作业,故意写得不好,反正心理就是不愿意好好学。
所以,对于开始入门学习的人来说,让他们提起兴趣来才是最重要的。演讲者还讲了另一个故事,说是她去网吧看到旁边一个男孩子玩一款射击游戏,玩得很菜,基本上打不死几个人,但是,他很享受这个过程,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因为,此时他根本不在乎自己,打得不好,不会像打的好的人那样装子弹,躲别人的射击。他专注在自己的享受的乐趣里,失败了再来,失败了再来,兴趣才是他最好的学习打这个游戏的老师。
学习可以是一个有趣的过程,不一定非要那么枯燥、恐惧、抵触才能学好的。
需要的理由:
演讲者主张把英语当作工具来作用,去学习,去教授,这样才能觉得的好。只是她这样说的隐形前提是:这些学习者对这个工具的要求是当作简单沟通工具。
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学英语的人,他需要去耶鲁大学学习量子物理学,我想,如果仅仅把英语当初沟通工具肯定是不够的,如果他还要发表论文,那么,他对英文语法和单词的要求很必须要达到“高”水平才行。当然这里的“高”是相对于,当初的入门来说的。
学钢琴也一样啊,简单的曲子练会后,如果只是平时助兴,自己兴趣弹弹,那肯定没问题。如果是学钢琴的人,需要去参加音乐会,世界巡回演出等,那弹钢琴的要求就不是简单的兴趣就行的,而是在入门之后,进行更专业,更高水平的练习才能成就的。
学校里怎么教?
如果有了上面的理解,其实学校里面怎么教,不是问题,而是老师对初学者的态度才是关键。遇到回答正确、理解正确的学生,不是简单的给个红叉叉,那么学生可能会更有收获。
家长也是的一样,遇到不会做错的,或者做错的,或者考得不好的时候,不是粗暴的吼几声,体罚一下,而是和孩子一起,理解孩子错的原因,是不会某个知识点,还是粗心,亦或老师的要求太「严」了?
学习的目的是让知识成为工具,内化为孩子的能力,不是以让孩子做对题为目的“高”水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