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诗文
Hi!简书的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王诗文,可能一些盆友知道我。嗯,我就是那个在传统媒体耕耘10年的财经记者,工作之余不甘沉寂用碎片化时间出了3本书,更不知不觉被读者冠以“中国情感理财小说第一人”的人。其实,称号叫什么无所谓,只要能通过这种全新的情感小说创作方式讲理财且对大家有帮助,我比什么都欣慰。因为书,就是写给大家看的。
Q:关于投资理财是从哪时候有兴趣的?
A: 还在上大学时,我就对赚钱生财这件事非常感兴趣。后来到媒体工作,又因为个人偏好被分派报道财经新闻,一做就是10年。
Q:与简友们分享哪一种产品是自己最有经验的,有什么心得与误区?
A: 按照外人的标准,跑财经的记者,被各路投资消息围追堵截,赚的钱一定海了去了。每当听到这里,我都得喊冤啊,谁说跟财经沾边儿的人一定没亏过?一定得是百发百中的抓钱机器?说句发自肺腑的真话,如果不是这十年间在各种试错中不断纠偏,在各类亏损中持续总结,我也不可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理财方法,不可能构建好资产组合,也就更不可能保证在维持生活水准不降低甚至提高的前提下,每一年的收入加收益都远高于支出加亏损。
在这里,我不想使用财务自由这个词,毕竟每个人对这一名词的量化标准不同,有人觉得有房有车无贷款外加1000万存款就是财务自由。可有人觉得能随时辞掉工作没有压力与负担地随心所欲生活就是财务自由的最好写照。还有人认为只有像富一代马云或富二代王思聪那样的人才配得上这几个字。尽管量化标准不同,但唯一相同的便是如下公式,即收入+收益>(持续高于)支出+亏损,且前者累加高于后者累加的几何级越大越好。
讲真,做财经记者的前4年,我几乎遍尝了大部分投资门类。包括开放式基金,QDII,股票,银行理财产品,黄金TD等。后来随着理财方式的丰富多彩,我又尝试了互联网理财手段。最开始投资的4年里,有盈有亏,但最终还是以“亏”字告终。所以此后的一年里,我回归到最基础最保本的银行理财,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投资行为。当时的心态虽说很想急于挽回损失,可理智告诉我,不查出投资行为里存在的问题和导致亏损的诱因,盲目继续下去,只会亏光所有的钱。
所以那一年,我带着一颗自我检视的心采访每一位专家,包括经济学家,理财师,分析师,操盘手等等,从中渐渐梳理出导致亏损的几大罪魁祸首。事实证明,那一年的反思决定了我此后甚至一生的财富。所以我很感谢曾经在投资市场里交过的那些“学费”。
第一,在投资基金时,误认为大势好,单位基金净值低的品种肯定是优选,忽略了基金本身的过往业绩。
第二,新品种刚问市,或新的投资方式刚开通,就急于尝鲜。比如十年前的QDII基金,就是我爱尝鲜的最大惩罚。当年我以1元净值买的,在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发酵的过程中,直到净值跌破5毛钱时我才大刀止损。
第三,在市场变脸时,存在侥幸心理,没有及时调头。我之前炒过一段时间的黄金TD,借分析金价走势实现短期做多或做空品种的目的,即多空双向赚钱。在金价走势相对明确时,一轮开仓平仓下来,赚个三四千当玩一样。可恰恰因为初战屡次告捷,让我的投资自信心瞬间爆棚。结果,当半数以上指标都昭示黄金在不远的将来会下挫时,我还侥幸地又在极短的时间内做了多单,想借机沾一下带着利润出来。殊不知那一次开仓,我把保证金全亏了进去。
第四,百分百听信某个“权威人士”建议,孤注一掷,只想赚把快钱。因为总在财经一线,所以接触的大咖及各路消息自然更多。记得在股票投资的过程中,我曾遇见一位业界炒新股的权威高手,几乎屡战屡胜没有失手。抱着学习的态度,我也开始尝试炒新。但谁能料到,百分百的信任正好撞上高手唯一一次判断失误。股价从60多元,连续两天跌停,被动之下的我,不得不止损逃命。这正应了那句老话——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第五,理财过程中,只一心忙于做“加法”,却不知“减法”更重要。尽管我是学金融出身,但投资理财市场除了技术,更多是对人性的考验。是的,每个人都有贪婪的一面。表现在理财上,总觉得应该把“鸡蛋”放进更多“篮子”。可实践过才发现,真正的投资高手一定讲求配置分寸,也一定会把资金放在自己最熟悉的一两个领域,而且适时检视,去粗取精。
第六,家庭理财,“纪律”比“投资什么”更重要。资金规划,说到底,是对金钱合理而有效的配置,这就如同管理一个团队,人尽其用的同时还要有严明的纪律,理财也是如此。譬如,哪些情况下必须止盈或止损,大类风险品种的配置比例什么时候进行增减等等。
第七,不能光顾着钱生钱,留活钱和保命钱才是大前提。如果把资金按照重要性分三层,置于前两层的一定是流动资金(包括家庭应急金)和基础保障类保险(包括意外险和大病险,你可以没有其他保险,但不能没有这两类。它才是你的保命钱!)
Q: 未来三年內有什么想投资或尝试的理财产品?
A:未来三年内,我希望自己做好理财上的“减法”,把资金放在有限的几个投资工具里就好。当然,短期现金流管理工具方面,想尝试更多元化的品种。
最后,感谢简书,让我又多了一个分享人生的平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