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就是汉献帝,汉献帝就是诸葛亮。
公元181-234年,同样的出生与死亡。
公元208年,这一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这一年诸葛亮出山。
一介书生,面对江东群臣毫无畏惧,舌战群儒。
年幼陈王,面对西凉骑兵毫无怯意,斥其来迟。
诸葛亮初出茅庐后,开始并没有太大的作为,在英雄人物相继下台后开始活跃。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和曹操相似,这是巧合吗?
为什么刘备会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诸葛亮有这个才能还是他曾经做过天子?
为什么诸葛亮这么执着复兴汉室?
刘协是个天生帝王,但生不逢时。他想复兴汉室,可惜没有力量。他想借曹操之手复兴汉室,曹操不愿意任凭天子摆布,然后他看中了刘备(因为被曹操承认),准备借他的力量去复兴汉室。说白了就是自己打造一个汉朝。
诸葛亮是个不甘平庸的有志青年,他想干大事,但不知道要干什么。这时,汉室使者找到他,要求他和汉室合作。
一、同样的青年
建安五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正月,董承兵败。二月,袁绍来袭,拉开官渡之战的序幕。
没有人会想到,董承的衣带诏书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的衣带诏书放在琅琊阳都,一个书生的桌上。
曹操与袁绍决战官渡,留荀彧镇守许都。早在洛阳,刘协就已经看清当下的格局,诸侯纷争,群雄争霸,振兴汉室需要士族的力量,但也需要改革。
士族与改革之间到底选择哪一个,这对于年幼的帝王是一个致命的选择。他需要观察,需要有人帮他实践,曹操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他的需求。
定居许都后,刘协发现事情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顺利。五年里,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也开始越来越不将自己放在眼里。这时刘协明白,曹操和自己都不愿意做对方手中的傀儡,而这个延续四百年的王朝将要走到了尽头,自己的理想要从另一个地方实现。
他将目光放在刘备的身上,曹操承认的英雄应该不会让自己失望。
琅琊诸葛家的二公子诸葛亮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大公子沉稳,二公子聪慧,小公子好学。他不愿意去刘表那里做官,不愿一生碌碌无为,他想干一件惊天大事。
那天,他遇到一个叫徐庶的刺客,捧着衣带诏书,站在自己屋前。
诸葛亮发誓他从没有遇到过这么荒唐的事,“可为什么要找我?”诸葛亮将衣带诏书放在桌子上,抬头问着眼前的男人。“我在刘表那里见过你,觉得你能做到。”
“也就是说,是你选择我,而不是那个天子。”
诸葛亮仔细想了想,天子深居宫中,怎么可能会知道一个乡下人。看着桌上的衣带诏书,手指一下一下的敲着桌面,“最后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帮天子?”
“我是一个侠客,有恩必报。”
徐庶看着眼前的年轻公子,乱世中不缺少这样的爱冒险的青年,但这样聪慧又大胆的青年却少之又少。
汉朝天子吗?诸葛亮望着诏书上的字,同样年轻,同样有志向,可为什么我们却不一样呢?他敢想敢做,而自己只能等。是羡慕还是嫉妒,诸葛亮不知道。但他知道这或许是他的一次机会,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徐庶先生,我是一个聪明人。”诸葛亮将诏书收起来,“不是一个疯子。这个想法太大胆,恕我不能从命。”
剑已出鞘,脖颈处冰凉的触感却没有阻止诸葛亮的动作,“徐庶先生,这样做好吗?”
“自从我找到你的那一刻,你应该知道自己的处境。”两人对立,“你只有一个选择。”
“你之前找了几个人?”
“你没有必要知道。”
诸葛亮翻了个白眼,把玩着手里的诏书,“我说,天子的想法是不是太天真。他有把握控制全局,控制刘备吗?”以及他能控制我吗?
“这个不用担心。你们虽是同岁,但阅历不同。”徐庶收了剑,“他是一个天生帝王。”
“阅历不能说明一切,结局才是最重要的。汉室早就名存实亡,他干嘛这么费劲。”揉揉自己的脖子,诸葛亮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徐庶不为所动,“这有几本书,学习一下帝王礼仪。”说罢,将包袱丢给诸葛亮。
“我可没有同意。”诸葛亮打开包袱,翻了翻,“天子给的?”
“你现在就是天子。”徐庶转身离开,“剩下的事情,由其他人接手。”他扶着屋门,回头看了一眼诸葛亮,“希望你能做到。”
远在许都,刘协将衣带诏书交给自己的妃子,年轻的帝王面对自己的宠妃说出了和屋内认真看书的青年一样的话,“当然,我可不是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