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我们的车队离开张家口,离开河北进入内蒙,向内蒙古省会呼和浩特进发。在万里茶道上,中俄贸易的茶叶绝大部分是由张家口经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运往恰克图,称为东线;也有一分部从归化(今呼和浩特)经库伦到恰克图,称为西线。现在一般认为,由东线张家口运输的茶道是主线,由西线归化的茶道是万里茶道的一条重要支线。
历史上,晋商贩运的茶叶在张家口用骆驼装运,组成驼队,从张家口出发后首先到达万全县。过万全县继续北上,到达有坝上草原第一重镇之称的兴和城。由于路线的安排,我们从张家口上高速去呼和浩特的线路,等于是先走了一段东线,后又绕道西线上去。这也再次佐证了我们应当对万里茶道线路的一个认识,那就是,无论是早年贩运茶叶的晋商还是后来多次进行重走的团队,都很难完全忠实于一条准确详实的路线。正如我们在拦车镇听到的那个故事,“只有车让城,从无城让车”,茶道上大的节点是毋庸置疑的,但细微线路的变迁和调整时自然和人为两种原因所造成的,并不存在“华山自古一条道”之说。时空变换,我们不可能硬让骆驼上高速。就向书里记载的一样,张家口至恰克图的道路最初只有一条,随着内地与蒙古地区的道路往来增多,后来出现了多条张家口至库伦的道路。商人要在乎成本,人们总是更加愿意寻求捷径。
到达呼和浩特已是下午。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呼和浩特旧称为归绥,原为绥远省省会,蒙绥合并后,自治区首府由乌兰浩特迁入呼和浩特。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
作为本次重走之路上除武汉之外唯一的省会城市,呼和浩特与武汉还是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城市人口稠密,商业和住宅区都很繁华,修建气派的政府大楼,以及宽大的马路上拥堵的车辆。尤其是这里拥堵的交通,即使是来自武汉的我们也瞠目结舌,直呼呼市为“堵城”。
在呼和浩特采访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位于呼伦贝尔北路的茶叶之路展览馆。这是国内第一家茶叶之路主题展览馆,由《茶叶之路》作者邓九刚先生牵头组建。展馆通过实物、图片再现了中俄万里茶道的辉煌历史。
博物馆规模并不大,实物也并不多,但挂在墙上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珍贵详实,有一些是我们第一次见到,补充了我们的盲点。展馆的茶叶之路全图很是壮观,但遗憾的是由于出于地方意识上的考虑,线路和节点在我们看来也并没有准确再现茶叶之路的全貌。这也是我们一路上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无论是各种各样的源头,还是主次干线之争,都难免夹杂着一个地方的主观想法,这一点在万里茶道的线路图描绘中表现地尤其明显。
据记载,辛亥革命之前,归化城的骆驼最多有20万峰。那时,每年都有数十万担甚至上百万担的茶叶从归化城运往外蒙古和俄罗斯。驼队是装载骆驼最可靠的运输工具。老辈的呼和浩特人将茶叶之路称为驼道。在呼和浩特,我们也找到了当年的驼村代表麻花板。
大盛魁商号是清代山西人在归化开办的对蒙最大贸易商号。起初由太谷县三位商人贩运茶砖起家,康熙末年改名为大盛魁。大盛魁商号极盛时,商队骆驼有近两万头,几乎垄断了蒙古牧区市场,蒙古王公贵族及牧民大多都是它的债务人。大盛魁贩运的砖茶专销张家口旅蒙商。
大盛魁为了方便销售和运输砖茶,在湖北羊楼洞建有砖茶加工作坊。有一种是每箱装39块的三九砖茶,大盛魁每年运往蒙古、乌、科等地的三九砖茶约4000余箱,每箱值银十二、三两,总值达五万银两左右。
【阿拉坦汗与茶叶之路】阿拉坦汗有心希望与明朝停战议和,开展互市贸易。为此,曾经连续9年派遣使者进京议和。1571年,阿拉坦汗在今大同受封为“顺义王”,恢复蒙汉两族边民贸易,举行通关互市仪式。以“俺答封贡”为标志,蒙明双方迎来了和平友好新时期。
备注:当天自费参观呼市大昭寺、昭君墓及清真寺,希望以后能有机会交代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