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我们去三江口看元旦的灯光秀吧。
尽管气温有些低,带着新年的憧憬,从家里出发,来到江边。夜幕下的奉化江、甬江、姚江,江面平静、江水混沌,偶尔有大型船只驶过,五彩缤纷的光束在岸边依次掠过,澄浪桥、兴宁桥、琴桥、灵桥、江厦桥、新江桥、甬江大桥,各有千秋,灯光璀璨,三江口万家灯火,那被人们形象地唤之为“玉米楼”的财富大厦,更是流光溢彩。
悠扬的琴声飘荡在三江口,散落在江边、桥下的艺人在演奏。夫妻、情侣、朋友,徜徉在江边,有人静坐于夜色中,也有跟我一般拿起手机定格美好的瞬间。
转道去了天一广场,人气旺了些,要了一杯热气腾腾的鲜榨。宽大的屏幕,色彩绚丽,喷水池前,商铺中,人来人往,不疾不徐,很显然,这是年轻人的世界。
那天,乘车前往东钱湖。那班906公交不到我们的目的地-韩岭老街。从象坎站走去韩岭老街用不了多少时间,沿湖边行走也是很惬意,只是有些地段在整修自行车道,得绕道。
天色阴沉,湖光山色别有一番风情。
韩岭老街,老旧的小巷,两侧是低矮房舍,斑驳的门面还留着时代的印记。一条小狗张望着,高处风干着猪肉。许多家门前都见到拆字,几位村民,议论着拆建的后续生活,但见房前屋后,窗台上盆栽着花草,从容如旧。
老街的曾经荣耀早已载入历史,保护环境,利国利民,应成共识。
整修后的老街前段,小桥、流水、人家,商铺餐饮、文化娱乐、酒店会所,都有,已然是闲逛的好去处。
前几天,《人民日报》点赞!与宁波图书馆“相伴旅行”。地铁站智能借阅柜,给出行的读者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只是我还没曾体验。曾经参加过图书馆特色主题阅读分馆-南塘老街“人文地理馆”和永丰老馆的活动。一月里,参加了新馆的二场讲座,一场是“手机摄影之美”,曾经分享过。
另一场是“当唐诗遇见天文”。那天是晚上七时的课,乘车加步行,四十分钟,下着大雨,又是阴冷的天,这般好学我为自己点赞吧?只是原本唐诗知晓不多,天文的话题更是无从谈起,可怜的我,知识面还不及在场的小学生!
安然的在家阅读。一月读了三本书。书信体散文,苗炜的《给大壮的信》;美国小说,卡森.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随笔,阿城的《威尼斯日记》。前二本,也有分享。后一本,再也静不下心码字。
一月,有我的生日,大妈我整六十了。收了几个大红包外,俩又去外搓一顿,一个仪式而已。岁月不饶人,一大半还是打包。新开的宝龙广场,楼层有儿童天地,我俩站在游乐园外,看孩子们在玩耍,边上坐着玩手机的爸妈。“宝宝来宁波,带她玩。”爷爷在一旁说道。
过了我的生日,年更加近了,期待着一家人的团聚。
在新加坡的日子长着,早已放弃了在家里种花草。春节来临,有个喜庆的氛围,入手几盆花草。添置新的床品、浴巾,给宝宝购了玩具,虽是寻常小事,总是透着幸福的滋味。
宝宝,一直是夏季的着装。满心喜欢给她置了冬装,趁着天气好,洗的洗,晒的晒。想想,她穿上后的模样,嘴角不经意间也就扬了起来。让人更为惦记的是宝宝的姥姥也会一同前往宁波,打算在宁波住几天,初四去武汉家。我们这个家庭的春节,未曾有过这般的热闹。
一月三日,我在公众号上读到,新加坡政府已关注中国的疫情,机场有措施。然而,此时和大多数国人一样,事不关己,并不上心。儿媳让我买口罩,备用。不曾想到,以后再没能购买上口罩。
21日,儿子从深圳回来,我们去火车站接他。儿子关照我俩,人多,记得戴上口罩。22日晚,儿子和几位同学聚会。老公他去了表弟家。我一个人,听听歌,也是自在。琢磨着新置的笔记本,试试OneDriver的功能,把手机放在笔记本的感应角上,玩玩手机和本本的互传,体会科技带来的便利。对了,满心喜欢的,又下了几本书。
疫情在发展,但那时我们还不明了如何严重。还是小心些,23日一早决定,儿媳妇她们仨24日不回国了。
23日的午餐是在宝龙广场的”宴遇十三道”,招牌乌溪江大头鱼,浓而馥郁的白汤。餐馆里,有几桌。想不到,这次回宁波,外出用餐就此打住。
武汉在告急,23日也有消息,要封城了。然而消息的不透明、延迟,我们城市还不曾有太多的担心。但是,有意识,少聚会,取消了初二酒店的午餐订单。
24日,侄女开车带着我们仨一起去了敬老院看了我的婆婆。门卫给了每人一个口罩,戴上才能进入。
我们仨,嗑着瓜子,吃着零食,对着电视看春节晚会。虽有笑点,却总绕不开不安的情绪。只给宝宝发了红包,新年倒计时,也不甚特别的期待。我们没有惯常的“新年好!新年快乐!”的问候。然后,如同平常的日子,洗洗,睡下。
初一,早餐是儿子包的宁波汤圆。关注疫情,多有不安。
下午,老公去了他的阿姨家,贺岁、玩牌,在外吃饭。我俩执意不去,但是还是去了我的妈妈家。儿子问过规则,和二姨一起陪着外公外婆玩麻将,我在一旁看着。
晚上有消息,敬老院封了。情形越来越让人担忧。每天不停的看信息,各种的焦虑。尽管新加坡也不时报道有新增的病例,毕竟比我们国内安全。很庆幸,她们仨没回国。要不,武汉去不了,宁波又出不了家门。现在,武汉、宁波的航班都停飞了,新加坡限制中国人入境。
平常,我几乎是不看电视的。这次,42集的电视,三、四天看完。整理了台式电脑、老的笔记本电脑。找了一个免费的财务软件,开了年度的新帐套,做好月度会计核算。看侄女的意大利路书,计划着三月初出去旅行。
日子,静悄悄的过,都说平安是福。但是,每天过得不踏实,相信大家都一样的情况。
若是正常生活,儿子是断然不会一直在家用餐的,也不会待在家里。疫情的发展,老板也有电话让他在网上办公,儿子的航班二次停飞取消,推迟二天回去。
儿子说,好无聊。憋不住,那天我和儿子戴着口罩去了印象城。人少,来自纽约的LADYM,还是排了四、五个人的小队,我们购了二片蛋糕,回家仨一起吃。老公往高说,60元?我说,一片也买不了!他瞠目结舌。这样的价格,不是我等老年人所能承受的消费,但是有市场,即能存在。据说,上海开业时,光黄牛排队还不少于这个钱。
和儿子在言又几书店闲逛。我是第一次在印象城看到,有书、有咖啡、有文创产品,融合多元素的空间。店内只有几个人,咖座也不开放。见我一直流连于书架,儿子说,买几本?我有卡可打折的。婉言谢绝,最近几年,纸质书很少买了。
城际铁路持续减少、关闭,城乡公交线路减少、关闭,社区出入要道减少、关闭……老爸待在屋子里,老妈只在门前取牛奶,老公给他们送了两次蔬菜。
今天下午,儿子飞去深圳。之前有咳嗽,每天几次量体温。
今天太阳暖洋洋的,洗了好多衣物,但愿早日走出人生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