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初学《论语》时,我一直在想这部儒学经典为什么要把这句话放在第一句呢?
难道孔子真的只是在说“学了能按时温习和练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是令人愉快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能够不怨恨、不恼怒,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这部流传千古的《论语》用这么一句前言不搭后语的话作为开篇,不奇怪吗?
教育的主体是谁?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现在的学生学习并不快乐,为什么?
根本就在于学生们不能“时习之”,在生活中根本用不上。除了数学买菜的时候能用上一些加减法,英语在遇到老外的时候能哈啦上两句,别的知识根本用不上。一个人去市场买菜的时候,他会分析一下白菜的生物属性再买吗?一个男孩子去相亲,他会研究一下这姑娘的化学元素组成再决定是否交往吗?
有两种情况下这个人会这么做。
第一种情况,这个人疯了!
第二种情况,这个人真的以这个学科为乐。
我见过一个男孩,他特别爱好天文。谈起天文来喋喋不休,兴奋至极。很多我们听都没有听过的概念,看几个月书都无法搞懂的概念,他可以秒懂!他可以蹲在气候极端恶劣的大山上观星三天三夜,乐此不疲。
听他的父母介绍他有很多天文爱好者朋友,还因为天文学和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成为了好朋友。
“说”是内心的喜悦,见于内!“乐”见于外!
“有朋”个人更赞同“友朋”的解释,“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学习自己真正喜欢的知识并且能不断的实践,内心中就会升起喜悦之情。对外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就会有惺惺相惜的欢乐。所以就是最后没有人理解我,也不会怨恨。因为已经从事情本身中享受到了乐趣。
所以建立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才是孔老夫子真正所倡导的。
最大的学问莫过于“做人”!
“学”除了知识,另有一层含义就是“学问”。《论语》这部书更多阐述的是价值问题。哪怕你一个字都不认识,也可以有“学问”。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所以夫子所说的“学问”是一种“做合适的事,做高尚的人。”的价值观。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这种向内的学问才是最究竟的。
何谓“君子”。
君子是儒家倡导的做人标准。所谓君子就是不断向内探索的人。
一个人能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不受外在的左右,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时时检省,让自己处在一个喜乐祥和的频率带上。
当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强大的时候,他对内是喜悦的。对外与志同道合的在一起是欢乐,对不理解的人也没有任何的负面情绪,这才是人格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