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部老电影了,我为何喜欢它,不是因为它经典,而是因为它表达了真实。就像《美国往事》,《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些,目的就是用电影表达某些真实的影片一样,令我着迷不已。
回到松子这部影片,它同样没有半点说教,只是把松子的人生轨迹稍加提炼,便泼墨而成。
松子其实是一个典型,她可以表那些自卑而又极端渴望被爱的一类人,她的人生轨迹这条线,可以让我们知道这类人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下面我便将这些轨迹线重新理一遍,顺便抽丝剥茧看能否拾捡一两个可以刻在心底的道理。
回顾松子这条线,她一直在往前追寻,疯狂的追寻和付出。可她的方式是,明面上倾其所有为付出的对象,潜藏而不自知的却是深渊般的自卑和极端的爱的渴望。
她若懂得回头,相信人不是一面的,就可以回家,她若是真会为别人着想,就会在后面的岁月自行理解父亲的不易和矛盾;
接下来,我对松子的爱情线进行复盘:
一、被动的接受一切就是爱吗!
与作家,她逆来顺受,被动的接受一切,且不知道,对方很多时候需要她主动来拯救他,这份伤害,理所当然,但不应是她应得。
二、她,越是不挑爱人,就越容易挑到坏人。
与拉皮条青年,那时她已精神衰弱,奈何生活竟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向她倒来。拉皮条的无情抛弃,彻底激发了她心底一直想不通的事情——为什么我付出了几乎一切对你好,可你还要抛弃我——所以,她几乎疯了,干出了杀人的事情。这份伤害是命运的给予,我只能噤声。
三、富兰克林说,人不应因应得的损害而发怒。
与理发师,她的不告而别,对理发师来说,是何其不公,所以后面她对理发师的期待都是错的,这份伤害是应得,她快要彻底失望了。
四、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的。
与阿龙,阿龙来找她,重新勾起她对生活,对爱情的渴望。可是命运就是如此,你越屈服,他就越要欺负你,阿龙不是个好鸟,混黑社会还搞挪款赌博,被发现后生活又突然后被打破。不过松子她,是个只要对方还没说出分手她就可以不顾一切的等待的人,于是她无论如何也要跟随下去,无论对方在地狱还是深渊。可是命运再次开出玩笑,使得阿龙居然转好,让阿龙觉得是自己毁了松子的一生的生活,自己就不应该接近松子,然后他就“抛弃”了松子。到这里,命运就已经开始要置松子于死地了。
可是,松子若知道世事变幻,知道坚持,(她几乎从不为“已经”分手的对象坚持,极其武断和自卑),追着和阿龙在一起,我想,后面的生活她可能会懂的。
生活就像巧克力,有甜有苦。松子在前面有过短暂的挽留的经历,无功而返,便认为挽留这种巧克力一定是苦的,因此以后再不吃这种巧克力了。
所以说,松子啊,在吃了好多苦的巧克力后,命运最后才给了半颗甜的,可惜她已经接不住了。
到此,对世界对自己几乎彻底失望的人生是怎样的我已经看到了。 就是松子短暂的后半生。
开始看的时候其实我觉得挺荒诞的,因为我觉得生活中没有松子这种极端存在。由此我又想起了《黄金时代》的王二,风清扬,当时我也是这种感受,有些荒诞和夸张。
可是就像王小波在《黄金时代》后记里说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但生活就是这样。
后记:
我在写这篇的时候,突然发现的的自卑,我的对爱的有时稍显极端的渴望,以为是对别人付出,本质上却是为着自己被爱的目的的错误做法。
我蓦然惊醒。
所幸我经常自省,所以也并不会致命。所幸我家中母亲父亲虽无多少家当,但无私的爱却有数不清,即使我年少不知多少。
这部电影,我最受益的就是再加深对“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是什么味的”这句话的理解。
有些人,命运就是要多给你几颗苦的,几年苦下来,便想让你彻彻底底的对世界对自己对他人失去信心和信任,任由命运摆布。
贝多芬曾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我时常听听命运交响曲,听着听着,竟有时能感受到贝多芬的那种豪气,甚至能看到贝多芬扼咽喉的形象,悲壮而决绝的脸庞。
所以,这个道理或许能让我在苦的时候不对自己,不对他人失去信任,而是坚持自己开始就在做的事情。而不是爱没了,我就丢开一切,任由自己漂流,
因为,我更怕当命运给我那半颗甜的巧克力时,我却接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