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是不喜欢这类书籍的,对于媒体过分强调推崇的"买房买车买不来健康""世间的一切,隔岸看花,风淡云清"我是反感并排斥的,以至于连去了解这类书籍的兴趣都没有。我的排斥并非出自于我不赞成房子车子重于健康的观点,而是觉得过分强调这种观点的人那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如同一个天天山珍海味饕餮大餐的人对一个食不果腹的人说,其实饮食清淡八分饱就好,充满了浓浓的讽刺意味。不是主张的观点有问题--如果有条件天天在家养生,有多少人愿意为房子车子拼搏而搭上健康?
“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爱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这是本文中的一句话,曾经在微信圈被那些以鸡汤著名《最有哲理的几句话》之类的文章各种断章取义的转载。我和朋友曾为此争论过。我特别排斥这类鸡汤,如果说充满鸡血味道的鸡汤还能振奋人心,那么这类治愈系的鸡汤完全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朋友说我之所以觉得人家站着说话不腰痛,是因为我没站到人家的高度而已。的确,我承认我偏激我固执我狭隘,我有着穷屌丝特有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没有父母不想陪伴自己的宝贝,然而比起陪伴还有更重要的支付各种高昂的教育经费;没有人不想孝敬父母,然而父母不是穿双鞋子就能老有所养;在房价居高不下的今天,有套房子就偷着笑了,哪怕三代人共居一室,换大房子还真是痴人说梦;至于蜗居温暖,有多少情侣被贫困的生活打磨的面目全非爱情烟消云散?假若我租住在地下室为一日三餐而奔波,有人跑来对我说,如果有时间多听听音乐会看看美术展,要陶冶情操享受精神生活,不要拼命追求物质生活, 开心比什么都重要,我一定让他圆润的离开我的视线,越远越好。我没有达到他的高度,这话不是说给我听的,然而跟他同样高度的人未必有时间有必要听他说这话。
就是在这种愤世嫉俗的屌丝心态下,我打开了此书,完全因为这是某活动小组的指定读物。耐着性子看完了媒体评论和序,第一章就为于娟的坚强所惊叹所吸引。尽管我偏激狭隘,但是对于这种真正的坚强,还是打心底敬佩的。这种坚强不仅仅是指于娟超越常人的忍耐了“死人”的疼痛,更是指心理上的坚强。她尽量避免家人看到她的痛苦,她用尽全身仅有的力气录制遗书,她安慰妈妈看穿世事生死。于娟用诙谐的笔触,不经意的口吻,如同叙述别人的故事一样谈论自己的病情,以至于我常常会有一种她已经完全康复是在脱离死亡魔爪劫后重生的庆幸下所书写的文字的错觉。
于娟是乐观的,即便在病痛中也不忘苦中作乐,她跟病友谈笑,跟爱人调侃,她津津有味的写着趣人趣事,她让人忽略了她是一个面对死亡的病人。于娟是客观的,她以一种科学理智冷静到可怕的地步去分析自己的病因,面对灾难不怨天尤人不自怨自艾而是去自省,这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于娟是勇敢的,她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依旧不忘以自己病急乱投医的受骗经历去警醒世人。
文章中于娟用特有的灵动的笔触分享了大量她病中对生活的感悟。她说:“我曾经的野心是两三年搞个副教授来做做,于是开始玩命想发文章搞课题,虽然对实现副教授的目标后该干什么,我非常茫然。为了一个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标的事情拼了命扑上去,不能不说是一个傻子干的傻事。得了病我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如果不能和别人比生命的长度,那就去比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吧。”那些感悟如同有人在你耳边轻柔的娓娓道来,让你不由频频点头的同时,惋惜如此年轻美好的女子在生命最灿烂的时光遭此厄运。
尤其喜爱文中对“尽人事,听天命”被赋予的新的含义:尽是做主,是精进,是抗争,是make something different; 听是放下,是接受,是臣服,是take something for granted。但这绝不是放弃对人事的尽,而是尽人事后的听命,是把臣服也当一种人事来尽的听命,还有比这更进取的听命或放下吗?如果我们竭尽人事,仍然无法改变遭遇,那就脱落身心,让遭遇不受抵抗地从你这里洞穿而去,这难道不是大勇吗?
在读本文的过程中,几度被感动的泪盈于睫。这份感动来自于于娟的幸福。在病中不但父母悉心的呵护,她的丈夫更是全心照料。她丈夫作为一个理工生,交大的博士副教授,一直埋首于课题研究的丈夫,在于娟病后第一次因为不能讨好别人而感到沮丧:“怎么办啊?他不喜欢我”让医生喜欢自己,能够为自己多花点心思,是每个病人和家属的热切奢望。这份感动也来至于于娟的不幸。于娟78年生人,海归,博士,复旦大学教师,09年即31岁时查出乳腺癌晚期,孩子仅仅14个月大。于娟病中生日时,孩子采来小野花祝她生日快乐,然后朋友、爱人、孩子围着生日蛋糕唱生日歌,吹蜡烛吃蛋糕。于娟感叹:幸福,无非是可以静静坐在旁边看着如此如斯。她只求能够有机会静静的看着,面对死亡的阴影这竟成了奢望。
然而感动归感动,我依然固守我的观点。对于文中的一些感悟,例如:若天有定数,我过好我的每天便是。若天不绝我,那么癌症却真是个警钟:我何苦像之前的三十年那样辛勤的做蚍蜉。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这类观点我依旧认为那只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感悟,不足以作为一种媒体推崇的生活理念。我认为过于消极了。
不过也难怪,人的理念都有是由经历体验以及受到的教育形成的,没有任何两个人的理念会完全一致,更何况于娟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处境,绝非人人都能体会到的。即便于娟的文笔再生动,也无法让人感同身受。我一直认为:即便身受,都未必能够感同,那么没有身受更不会有感同。这类“风轻云淡”的感悟,发自于于娟这种“黑暗里走钢丝”的人身上很正常,然而对于身心健康年富力强的人,这种观点是不是有些太矫情太消极?这是在为自己不求上进找借口找退路么?你风起云涌过了么,就要风轻云淡了;你入世过了么,就想要出世了?
我敬佩于娟,然而依然要说,即便于娟自己也得益于“三十年辛勤的做蚍蜉”。没有三十年的辛勤,复旦教师不是囊中之物,而我相信作为一个复旦教授即便再不热衷于人际交往,其背后的经济人脉以及资源也绝非一个卖麻辣烫的摊主可比拟的。有多少人一旦被诊断出癌症就抬回家中放弃治疗了?这样的人连发出感叹的机会都没有。于娟说:很多病友比我更坚强勇敢,很多病友比我更有良好的心态,我不是个别写抗癌日记的人。这是于娟可爱的地方,客观清醒自谦,但是我相信一定有比于娟坚强勇敢心态良好写抗癌日记的人,只是他们没有媒体频繁提到的博士、海归、复旦教师这些光环,也没有09年就熟悉网络媒体的朋友,所以他们的声音我们听不到。更不用说于娟的乐观坚强心胸开阔,有多少是得益于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开阔的眼界。或许是我以偏概全,然而我触目所及有能力有机会发出大家能听到的声音的,大多是一些辛勤做蚍蜉的优秀人士,而只有这些人的风轻云淡才有意义。
文章的最后,我看到于娟丈夫的悼词,终于泪崩。我喜欢悼词中对于娟的描述:她短暂的一生一路飞驰、精彩异常,在与病痛战斗的过程中,她的灵魂一直在升华。生命的燃烧更旺、更纯正,直到她生命中最精彩的时刻。这一刻,她是一只凤凰,在涅槃中得到永生!这才是我心目中的于娟:尽人事,听天命。尽是做主,选择有尊严的走过生命的最后旅程,是精进,灵魂一直在升华,是抗争,一直对竭力对抗死神!听是放下,放下执念,是接受,接受病痛,是臣服,臣服于死亡笼罩的事实。是把云淡风轻当做一种人事来尽的听命,是脱落身心让厄运不受抵抗的洞穿而过。
面对死亡,于娟从未放弃过。她从未云淡风轻的任由病痛折磨她的身体、侵蚀她的意志、肆虐她的家人,她一直竭尽全力的挣扎求生,一直同病魔抵死抗争到涅槃的最后时刻。再远的飞行也要着陆,再长的旅行总要回家。于娟,在那个国度,愿你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