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看到这条男子回到独居的父母家中发现双亲竟已辞世多日的新闻,心里咯噔一下,我的第一反应是给爸妈打了个电话,听到他们的声音,心里才踏实了许多。一个也在外地打拼的朋友说,他早上听到这条新闻哭了。我想,也许很多人听到这个新闻都哭了,也许很多人在看过后也突然给父母打了电话。父母很奇怪为什么我这个时候打给他们,因为他们知道许多年来这个时候我一般都刚开始忙,我当然没有告诉他们原因,但我知道,自己这里却需要好好的思考一下。第一次,我无比迫切的希望这是条假新闻,是彻头彻尾的虚构是子虚乌有的杜撰——那该多好啊!
看到一些评论,关于对这名男子的指责甚至谩骂。作为一个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波在外的人,我不能也不愿意为他辩解——为他辩解的潜意识里就是在替自己开脱。事情到了这个样子,无论怎样,他都谈不上孝子——其实也包括我。但,有些话还是不得不说:人生其实有很多无奈,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非善即恶。侍奉双亲、颐养天年,在现代社会,不是最初想不到,而是不太容易做得到。也许我们脑补出来的画面可能是这名颇具中产阶级特色的男子开着车轻松自如的回到家爬上楼的画面,但事实上,他也可能只是个在魔都里依靠微薄的工资守着老婆孩子住在狭小的住房或者租来的房子里紧巴巴的过日子,也许他乘坐公共交通还拎着大包小包步行了很长一段路。也许他也想把父母接去上海同住,可能父母不愿意或者媳妇不愿意或者家里实在住不下;也许他很想回嘉兴,而是他从事的行业真的在嘉兴没有什么用武之地——比如码农。这个世界上,太多的鸡汤告诉我们成功的人不分领域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只要他想就都能成功。似乎是没做到,就一定只有两种情况:要么不够上心不想不肯,要么不够努力不做不干。可是,我们都会发现,包括你我的大部分人都只能有一种或者为数不多的选择,百般努力依然不咸不淡的活着。好吧,事实上我已经在为自己寻找借口、开脱责任了。当然,这只是我的妄自猜测。新闻里当事人的情况,或许更好,或许更糟,但好或者糟都不是我想说的重点。我想说的是,这件事对于我的触动在于:这种让父母独居老家的状态,真的会让人从开始的有些内疚、惭愧,到渐渐的习惯,渐渐的麻木,怀着“他们身体还可以,再坚持几年应该没什么吧?等过几年我条件好了,一定要XXXXXX”的念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这才是最可怕的。
关于是呆在家里守着父母还是离家闯荡,千百年来一直是个很沉重的话题。有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有人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何必顾念儿女情长”,怎么说都对,也怎么说都不对,或许本就没有错和对。本质上,无论出去还是留下,出发点都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变的更好,所以我们出去求学、打工、就业,为的就是能改变之前卑微的命运。成功的人很多,衣锦还乡、光耀门楣,或者把父母接去大屋华服、颐养天年。此时,留在家乡守着父母的人可能生活平淡,甚至穷困潦倒,和父母、兄弟也龃龉不断,看着邻居张灯结彩的样子,或许会懊悔当时没有出去闯荡。而在外面的人,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成功,由于性格、能力、运气或者别的什么,很多人只能在外面勉强立足——甚至可能还无法立足。出于面子,他们会在回家的时候表现出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但背后的情况,可谓甘苦自知。每每看到春节前后的吐槽叫苦大联欢,大家多半也就心照不宣了。这个时候,看到留在家里的伙伴们能守着他们的父母,言语和顺、其乐融融,心里多半也会很羡慕。钱钟书说婚姻是围城,出门的感觉又何尝不是?外面的人想回去,家里的人想出来。可是,又能怎样呢?日子还得一天一天煎熬着。“嗯,他们身体还可以,精神也很好,还忙这忙那的准备这么些东西,生活也安排的井井有条,嗯,再等几年,再等几年我一定要XXXX。”这么想着,一天天,一年年。
年轻的时候不觉得,还陶醉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幻觉中,但漂泊在外七到十年以后,说句实话,我们和这个男子没什么区别。谁心里没有和他同样的担心呢?打电话的时候,谁不是在听到那头声音响起时一颗心才释然落地呢?又有谁不是因为电话不通而着急不已疯狂拨打、四处询问呢?又有谁不是听着那头的絮絮叨叨假装不耐烦但心里很欢喜呢?又有谁在公交、地铁上不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自己的父母也能受到别人这样的礼遇才更加心甘情愿这样做的呢?又有谁不羡慕身边的同事能天天吃着父母做的饭下班陪父母孩子随便转转呢?即便是对于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我想大多数人也是抱着戏谑而不是真的仇视的态度调侃的吧,因为那里面的很多人,其实只是身体健康、心情愉悦,能够让在外面打拼的子女们安心而已。我觉得这种感情一直都在,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刻意的压制下来,因为要面对爱/恋人、孩子、工作、老板、客户、贷款,要面对生活的压力和生存的艰难,面对期待和欲望、尊严和荣誉、攀比和嘲弄,我们不能软弱也不甘软弱。不然,又能怎样呢?“嗯,他们身体还可以,精神也很好,还忙这忙那的准备这么些东西,生活也安排的井井有条,嗯,再等几年,再等几年我一定要XXXX。”这么想着,一天天,一年年。
在反思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么想固然可以理解,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回家的时候不会把烦恼和压力如实给他们讲一样,他们也在未必肯在我们回家的时候把他们的疾病和痛苦如实给我们说啊。我们想让他们放心我们在外面很好他们无需挂念,他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想呢?于是,真相就这样被善意的谎言欺骗了。我的父母,在我回家的时候,鸡鸭鱼肉好吃好喝的操办着,就像这些东西不要钱似得,但我不在家的日子,他们吃的非常简单。我的妈妈,自己在家有时候吝啬的连厕所的灯都不舍得开——“客厅里开着灯,能看见呢”,而在我要回家的日子,就算是她熬不住先睡了,也一定会让房间里的灯亮着。每次回家总会发现一些诸如红花油、风油精、各种膏药的瓶子盒子,问她是不是风湿加重了,她多半拿些“这都是以前的盒子了”之类自己都圆不过去的话支支吾吾回应我。通电话的时候发现她感冒了,她就会强自清着嗓子说“就要好了,就要好了”。每次说带他们去体检,他们总是各种推脱,各种搪塞,找出各种“很健康,医院都想让你多花钱治病,会没病找病的”的神奇借口。他们以为很了解我,其实没有,而我以为我很了解他们,但很多时候也没有。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终归不是个法子,因为拖从来就不是个法子。新闻里的男子,所遭遇的可能有些极端,但那种情况,何尝又不是我们每一个在外漂泊的人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挂着的一把剑呢?小时候听评书里说老年人自嘲,“今晚扒下鞋和袜,不知明朝谁人穿”,觉得有些搞笑,现在细细想来,却是一件很让人恐惧的事情。是啊,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呢?就在今天中午,一个同事说他在自己买房的小区又租了一套房子,把老家的父母接来住。“买不起就买不起吧,我也想等买的起的时候风风光光的把他们接过来,我怕我等得起,他们等不起啊!”他说完后,刚才还热闹非凡的办公室一片沉寂。
鸡汤固然好喝,励志也很重要,但现实并不因为我们此刻的担心而骤然改善。可能一段时间内,很多和我一样的人没有办法给亲自照顾和陪伴他们,甚至连多回家几次都不太现实。但我想,我们应该记得,遥远的地方,有一对(或一个)老人在假装坚强的的独自生活着,他们承受着长夜里的沉寂和漆黑,承受着四季里的酷暑与严寒,承受着身体的病痛与心里的孤独,承受着邻居合家团圆而自己只能独自苦撑的落差。一(两)双拖鞋,一(两)双碗筷,一(两)个人面对四面白墙一个电视,苦笑着说养儿防老呵呵呵。
多打打电话吧,他们不和你说话,还能和谁呢?
多回家陪陪吧,一年中的大多数夜晚,他们是孤单的。
如果可以,还是在一起吧。父爱如山,母爱如河,但不要忘了,河也会干,山也坍塌。
最后,我还是希望,这是一条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