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打压(打或别的)儿子的话,儿子不会反抗,因为这是自己的爸爸。
一旦在社会上遇到和父亲类似的人(或者是象征权利),就会反抗,投射出了爸爸的影像。
不会自杀是自己活着就是最大的工具,来反抗父亲
母亲要在自己的位置上。要不父亲和儿子都会很累。
母亲是校长,大儿子一考试就肚子疼,可能是来自母亲太关注分数。儿子被同学嫌弃是你现在要让他干家务。(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保持NO1的孩子心胸格局还真是小。
家庭中妈妈一定是妈妈,不能是女儿。爸爸不能是妻子的爸爸。
50后看孩子是灾难
因为那个时候物质极其匮乏,把对自己孩子的缺的都补到第三代了。
两个亲家挣孙子。
如果你什么都替孩子来做的话,他到了56岁还仍然是这样的。
姊们多的孩子的老小,觉得别人让着她是应该的,在外面或许挺好,一回到家里就会打成回原形。
他不是自私,该感恩的时候要去告诉他,要不然他不知道,永远也不知道。
父亲做成了一个家族的儿子,一个公子。爸爸,希望妈妈成为一个大媳妇,什么都能干。爸爸对妈妈被百般指责挑剔,所以不想担起这个责任。
现在的父母和孩子不在一个层面上了。因为70后工薪阶层的焦虑。(谁也不能说放下工作,从此不上班了,就是1000万也不行,一个亿差不多?)从小时候形成的那种。孩子们在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了。
我们的模式是大学工作吃饭。孩子不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工作了(也有可能)。
说穷的话,70后也各家不一样
孩子给你发一阵火后就会主动和你说话。他是在示错, 要抓好这个机会,能说一句说一句,说两句的,绝不说三句。
超量满足,不好。
爱的八把刀,老叨叨的,让他干别的,他想干自己的事,是一把刀。
温学琦老师说:一是唠叨,许多父母认为,唠叨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唠叨砍去了孩子的耐性,会爱才是真爱,一定要有正确的表达,孩子才能接收到;
二是打骂,砍去了孩子的自尊,“我打你是为你好,是爱你呀”。许多父母在打骂孩子后,会这样告诉孩子,在打骂中成长的孩子会成为两个样子:什么都不敢做,怕犯错误再被痛打,因此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敢做,因为犯了错误大不了再被打一顿,两种结果都很可怕;
三是比较,比较砍去了孩子的自信,还有一种父母,总拿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认为这样才能督促孩子改正,其实孩子越来越失去自信,结果适得其反;
四是讽刺,砍去了孩子内心的善;
五是怀疑,砍去了孩子的希望,让孩子走向抑郁,好孩子都是“信”出来的,相信的力量会使孩子更加优秀。
六是抱怨,许多父母天天抱怨却没有觉察,有的妈妈说:“我每天洗衣做饭,请假给你开家长会,你怎么就……”实际上,这不是爱,而是牺牲,只能让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回家,只有把牺牲转化为爱,孩子才能快乐。
七是溺爱,砍去了目标,让孩子迷茫;
八是忽略,这最厉害的一把“刀”,砍去了孩子心中的安全感,这是孩子成长的心理底线,一旦失去了安全感,孩子的心门就关闭了,很难再快乐和幸福起来。
你要打他的时候一定要想想你打的过他吗?一旦他还手就麻烦了。
不要激化矛盾,让你走就走去平静一会儿回来再解决。一定要解决。,,,,,,
指责型的人内心是有需求的。“我是你爹”他就是个纸老虎。指责孩子的时候,孩子找到平衡了吗?。
打架的话,一定不要去找双方的老人,儿媳妇不要对着婆婆说儿子的不是,背后是在说婆婆不好,没有教育好儿子。
说别人好,孩子就立刻说“我不如他”。说别人好就是在比较。(夸别人家老公也一样)
讨好型的。不能老是围着孩子转,老围着孩子转,是在讨好孩子。被讨好的人有一种想走的害怕恐惧。甚至愤怒吗?讨好的人是有需求的,是压力。不能放低自己讨好孩子。
我都这样了,你怎么还那样呢?(讨好心里)
“永远不要找别人的缺点”,这样显得你比别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