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是指在合法销售途径以外垄断和销售限量参与权与商品以图利的中介人的俗称。黄牛一词来源于20世纪的上海,是指票贩子们联群抢购票时常“有如黄牛群之骚动”,故将他们称为黄牛或黄牛党。
——维基百科
在我读大学时,当时成都的足球很火爆,全兴队主场作战是要去支持的,也是去释放压力。体育中心外面聚集了大量的黄牛,穷学生一枚,就想买一张便宜的球票。每次都是等到开场后再到黄牛手上买票,大多数情况下还真能买到便宜票。所以我对黄牛从来就不排斥,因为他们满足了我的需求。
最早接触到黄牛是1982年,电影《少林寺》上映,万人空巷,以1毛钱的票价创下了1亿多元的票房纪录。那时,我学会了一个词——着急票,形容在正规渠道没有买到票,到黄牛手上去买票的心情。当时可能还不知道“黄牛”一词,而且刚刚改革开放,干倒买倒卖的事情风险很大。我那时还小,具体的情节已经模糊了。
这次的乒乓球中国公开赛又让我见识了黄牛的力量,他们真的做到了无孔不入,不过我还是对他们的盈利模式感到困惑。于是,我阅读了张五常老先生的旧文“炒黄牛的经济分析”。
黄牛党是在自由交易中供需不平衡、信息不对称下必然的产物,特别是在价格管制时尤甚。黄牛是调节这种不平衡的中介,对繁荣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次成都公开赛能够这么火爆,黄牛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主办方是默认其行为的。
张五常解释了价格分歧,比如,音乐剧的老板及他们的票房无从判断谁是本地人,谁是愿意出高价的游客。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让黄牛组织先购入一两年的门票。黄牛组织有不同的等级层面,可以鉴辨不同类别的顾客,价格分歧于是出现了。有了这价格分歧的处理,音乐剧的老板以不分歧的票价出售给黄牛组织,其总收入是会高于不容许这些组织存在的。这是经济学。
理解经济学并不能让我们挣更多的钱,但能使我们看清事件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