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李四王麻子”,在本地经常被用来举例的时候,指代一些吃瓜群众或不宜用真名的人。因此,很多本地姓王的,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称号的话,就会被周围的熟人、损友称为“王麻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兴隆中学高一.1班,很庆幸地只有一名王姓同学,这位同学也没能免俗,被同学们叫做了“王麻子”。
王麻子父亲是兴隆县邮电局的一名干部,靠山吃山吧,那时市面上流行的《大众电影》、《故事会》等很多报刊、杂志,王麻子总是能第一时间看到。一些市面上不流行的,王麻子也都能略知一二。很长一段时间,王麻子都站在了信息流通的高位。本应凭此而成风云的王麻子,却是个不善言辞的主,算是白瞎了这一大优势。看杂书,多看杂书,也从来不是成就一名真正读书人的路,王麻子也没有例外,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在吊车尾。
王麻子其实自认为还是有点小帅的,对自己的称号也是很有保留意见,改变称号成了王麻子最强烈的愿望。毕竟有那么多的信息支撑,王麻子终于还是在某天找到了突破口。也不知道哪股疯发了,县城里突然开始流行起了交际舞。此时的兴隆中学,不要说是学生,就连老师们也只是埋伏在家中,或抱着板凳,或似太极一样环抱着意念中存在的对象,嘴里念叨着“一二三、一二三”,脚上却是左左右、左右右地踩不清爽。
有的时候吧,天赋是真地很重要。王麻子在家里,偶然翻到一本有关交际舞的杂志。然后,就凭着杂志上的图和注解,将交际舞练至大成。王麻子信心大增,也为自己想好了新的称号,“舞王”,多么闪亮,多么贴切。
后排同学其实在学校时尚界是有一席之地的。县城流行的交际舞,后排同学也自心向往之。王麻子舞功既成,为了自己的名头,开始用心传功。先是在课堂上“口传”,课间休息的时候,趁男女同学分开扎堆的时候,再来一下“身教”。有女同学在的时候,大家舞功还不高,身姿还很不优美的时候,那指定是不能出来献丑的。在后排圈子里的男同学们几乎都学会了三步就是只走三步的时候,女同学们是一点儿也不知道,男同学们这么快就跟上了县里的流行节奏,甚至都出现了舞王。
当年元旦,学校的领导们突然心血来潮,要让各班都来个庆祝新年的主题班会,并且在此后形成兴隆中学的常例。
头一次搞庆祝新年的班会,从班主任到班干部们,都是无比重视,从策划节目、后勤采购、会场布置、会场服务都是很下了些功夫。毕竟是第1次,除了诗朗诵、唱歌、跳舞之类的传统节目,文娱委员也是脑汁用尽,可惜到底是没有想出什么新节目。
班会开始,节目流程走得很畅,比预想的时间还提前了那么十几分钟完成。不需要坐在位置上躲闪着老师的目光,不需要摇头晃脑地装着自己背得很投入,后排同学们感觉有点余兴还未尽。也不知谁先起了个头,“王麻子,跟文娱委员来一段交际舞”。后排同学的团结,从来都没让人失望过。拉的拉,扯的扯,推的推,插不上手的就大声起个哄。
“来就来”。母亲是县城歌舞团长年女一号,出身文艺世家的文娱委员,虽是个女同学,也是个胆大的,大方地站到了中间。王麻子在经过一番推拉后,到底还是立在了文娱委员面前。此时的王麻子,脸已通红,手是伸出了,却似乎是僵的。别说搂腰了,连握手都是文娱委员的主动。音乐响起,文娱委员等了也不知几个八拍,王麻子仍然稳如泰山。没办法,文娱委员只好主动带路。不要想有什么旋转啊、穿插之类的花式了,此时的王麻子全身僵直,都不能一二三齐步走了。王麻子如一根竹杆,被文娱委员拖着走完全程。无趣的节目,让后排同学感觉一起丢了个大脸。
麻子?竹杆?嗯,麻杆。经过此番努力,王麻子达成心愿,从后排圈子里拿到了“麻杆”这一新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