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看了一个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
是大厨带儿子在看,我过去凑一下,结果就走不开了。一个跟我儿子同龄的孩子,在学校因为学习很差而备受嘲笑和打击,父母也不能理解他的行为,最后强行把他送到以纪律著称的寄宿学校。
这个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下,在各方压迫下,逐渐走向沉默、封闭,濒临崩溃的边沿。这个时候,一个代课的美术老师发现,这个孩子患有拼读障碍,跟正常的孩子其实不太一样。那么,他此前所受的种种责骂和压力,是多么的无辜和可怜。电影表现孩子心理的手法细腻形象,看着那孩子惊恐不安的脸,每个做妈妈的都会觉得揪心。
看的时候我还有个疑问,像教育这种老生常谈又积重难返的问题,为什么印度能拍成电影?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同样有着人口众多的竞争压力,为什么印度还能用电影来探讨教育里面最沉重最核心的话题?在我们这儿几乎是敏感话题,常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在电影中几乎避而不谈,只是一个灰色的背景。涉及大学部分的都差不多成了青春怀旧片,根本没论及大学教育的问题,反而是印度喜剧片《三傻大闹宝莱坞》,在嬉笑间还触及到了大学教育的本质。
看的时候我感觉我的认知也被冲击到了。我们平时碎碎念的学习态度,也许没那么重要。当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时,是不是因为存在别的什么特殊原因,而不是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是孩子的学习态度问题?我们对孩子学习行为的简单归因,是不是因为太懒得思考,或者是简单粗暴惯了,其实是我们本身的行为习惯问题?我们强压着一个孩子一定要认真学习时,真的有效果吗?这样做的可怕后果是不是早已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范畴?
孩子在学习上的自信心也许比学习态度更为重要。寻找到孩子的兴趣点,然后加以鼓励,让孩子对自己对学习有信心,对自己这个人有信心,这个重要性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可是我们常常用现实的压力,用未来的竞争来压迫孩子一定要死命学习,这真的对吗?爱孩子,首先让他自信快乐起来,不要用成人固化的思维来抹杀掉一个孩子。
除了家庭如何对待孩子,还有学校教育。很多的时候我们相互推诿:家长以为学校教育很重要,所以更多把孩子推给学校,而学校则认为家庭教育相当重要,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短期的学校教育是很难改变什么的。没有谁愿意承担起责任,或者只愿完成部分责任,而对其他的部分,都认为自己无能为力。焦虑的父母,功利的学校,到头来受伤的都是孩子,而且他们的伤口根本无处可见,我们反过来还以为是孩子咎由自取。
有些事情,细思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