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小欢喜》正在热火朝天地播映,各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自于生活,反映生活,非常吸引大众眼球,其中单身母亲宋倩更是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宋倩的女儿乔英子不可谓不优秀,是典型的学霸。但是宋倩还是焦虑,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为照顾女儿,她辞职在家,弄隔音墙,给女儿生吃海参,吃燕窝,禁止女儿参加课外活动,要求女儿考700分,上清华,她的过度关爱和要求适得其反,限制了女儿的自由,女儿情绪低落,逃课,甚至大喊:“我讨厌你。”
其实,这种爱,谁能承受呢?谁不会反感呢?
可是,宋倩只是当今父母的一个缩影。宋倩的焦虑也是当今父母的焦虑。各种教育机构的应运而生,学区房的疯狂价格,家长和孩子们在各种高价兴趣班、补习班之间的奔走,父母检查孩子作业时的抓狂,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信誓旦旦,全国性的对孩子学业的空前的重视程度,无疑人们普遍是焦虑的。但是另一方面,更值得深思,孩子的厌学情绪也空前高涨,学习能力下降。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不是最重要的,最值得保护的吗?密集的兴趣班、补习班,密集的作业和急功近利的分数要求压榨了孩子的时间和精力,使孩子疲于应付,对学习缺乏热情,这才是致命之伤。
其实不少家长已经意识到问题,开始有所改变。如和孩子一起进图书馆读书,游学,健身,学编程,真正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
毛泽东同志1917年就提出过自己的教育观:“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想在现实情况下,还应加一句:强韧其意志。文明、强健、意志坚定的孩子,想不优秀都难。分数真的不是唯一的标准,也不是最重要的标准。我比较喜欢的两个荧屏形象是《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和《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放在学校里,都会是分数极低的学渣,但他们的坚韧性格决定了他们生活中的不败地位。
焦虑来自于过高的期望和不确定性。很多家长在自己还很年轻、孩子还很幼小的时候就把所有的期望放在了孩子身上:“我一辈子就这样了,以后就看孩子的了。”“孩子是我的全部,我都是为了你啊!”过早放弃自己,过高期许孩子。自己庸庸碌碌,却要孩子出类拔萃,这是什么道理?
其实,哪个时代没有优异与平凡之别。换言之,你的孩子一生也难免有弯路,坎坷,艰辛,困难,甚至是不幸,牺牲,我们代替不了他们。与其期许他们分数优异,不如让他们具有成长和自我修复的能力。与其操控,不如养其羽翼,放其飞行。
龙应台在《目送》中说: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
是的,他不属于我们,他不是我们的复制品,他是属于新的时代。
我们不妨读一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诗:
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纪伯伦)
原译:冰心 重译:西越
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而生的子女。
他借你而来,却非因你而来。
他与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以爱,却不能给他以思想,
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他的身体,却不能庇护他的灵魂,
因为他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的梦境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一样,却无法让他变得象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倒退,不会停留在过去。
你是弓,孩子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射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用神力将你拉开,让箭飞得又快又远。
让自己能在射手的手中弯曲而感到喜乐吧,
他爱飞驰的箭,也爱静默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