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一篇文章、一则信息时,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这篇文章的研究问题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经常看完一篇文章之后,不知作者所云何事,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要看这篇文章,可能唯一的感受就是文中的几句话点中了心坎,可是,这样的一份悸动对于我们知识的积累和对世界的认知又发挥了什么作用呢?所以,不要再追求你想说的某些话被某些人说了,而是开始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这个题目作者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重要吗?”“作者对这个问题持什么态度?”、“他用了什么论据来论证他的观点?”“他的论据可靠吗?”、“这个问题我是如何思考的?”、“我和作者的观点之间有何异同?”、“作者是站在谁的立场上说话的?”等等。但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让我们从找到文章的“论题”和“结论”开始。
一、什么是论题和结论?
论题,通俗来讲,就是研究问题是什么?
结论就是作者希望你接受的观点或看法。
论题通常有两类:
1 描述性问题(descriptive issues)
此类问题通常研究“是什么”的问题,如, 影响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因素是什么?
2规范性问题(prescriptive issues)
此类问题通常研究 “应不应该”的问题,如,孩子到底应不应该学奥数?
二、如何找到结论?
第一,要找到论题;
第二,利用指示词:如因此、表明、由此可知、可以断定、由此得知、证明……
第三,利用开头和结尾;
第四,哪些不是结论:例句、数据、定义、背景、证据
第五,语境和作者的背景
三、当我写文章时,我要如何做?
第一,缩小论题的范围,越具体越好
第二,明确地表达你的结论,越清晰越好
四、链接与应用
今天看到成甲的一篇关于如何使用印象笔记的文章,他的论题就是“如何利用印象笔记将资料、信息内化为知识,再深化为能力”?他的第一个结论就是要将资料转化为问题,问自已:为什么我要保存这篇文章?哪些内容对我有启发?能对我的工作生活产生什么帮助?当然,这些问题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再具体化一些。当我们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启动了“主动学习”的过程。当我们再探索这些问题答案的时候,就内化了这些信息为知识,因此,输入过程越难越慢,输出过程越易越快。我引用成甲的第一个结论来支持我对本部分学习内容的理解。但为了大家更完整得理解他的研究问题及结论,现将他的研究问题及所有结论一并附上,作为福利送给大家。
研究问题:“如何将资料、信息内化为知识,再深化为能力?(我泛化了一下,结论同样适用)
结论:转化问题、新旧联系、定期回顾。
记住,高手都是靠“问题”启动学习这艘巨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