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而我选择了前者,在经历了切肤之痛以后沉默了好多年的情绪如一口喷油井似的一下子爆发了。做了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甚至拿多年的感情去考验对方,心酸的是最后我输了。
从此之后,我喜欢孤独,我爱上了寂寞,更喜欢黑夜。他们能在不同的时候保护我,让我有机会流露真感情,而不被任何人发现。
这样一段时间以后,我外表恢复如初,没有人看的出来我经历了痛彻心扉的分手,我还是那个阳光快乐的傻姑娘,只是从此心里有一片阴影无法被太阳光照射到。
初识心理学也是命运机缘巧合的安排,认识了阿何写作训练营教情感咨询的老师,然后就跟随着开始了自己的学习生涯,至今已经10个月了。
01.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处
相信学习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有过这样的言论。
我很喜欢这句话,它让我安静下来,慢慢学会聆听。刻意练习用心聆听对方的言语,用眼睛看对方的表情,喜欢上聆听的感觉,看着对方一张一合的嘴,似乎能设身处地为对方想一想。甚至很多时候自己静坐下来聆听自己的情绪悄悄话。
时而消极颓废了,是我感觉累了,觉得前路希望渺茫,或者听到有关前任和他新女友的消息,也让我心里发苦流泪。
时而洒落自信,那个时间段我计划的未来在发着光,吸引我充满希望向着未来走去。
时而落寞低沉,我想到自己的父母家人,不忍心自己这么大了还给他们天忧愁,觉得自己不孝顺,做的不够好。
这样的情绪反复有两三个月吧,单独咨询老师了两次,他倾听我的问题和故事,迷茫的时候给我方向,提醒我感情不是生活的全部。
当我消极了他会跟我说,别被困难打倒,能促使自己成长的磨难就是好的。
我是个倾诉欲很差的人,喜欢默默承受,不爱表达。尤其感情方面的问题,容易想的简单被伤害,也容易钻进死胡同开始内耗。
所以在学习心理学开始,我不在沉默,坚持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做评论和判断,聆听自己的内在真实需求,渐渐自己的心伤开始愈合,尽管内里还是一片血肉模糊,可外表已经有计划的在收缩伤口创面。
02.经历的痛苦愈多,体会到的喜悦就愈多
在没有这么痛彻心扉的经历之前,我是没有这样的体会的,甚至觉得荒谬。
痛苦和喜悦怎么会成正比呢?
正因为自己的遭遇使我明白,快乐源自于做真实的自己,借助外力所得的终将失去。
还记得《月亮与六便士》书中男主,为了追求自己画画的理想离家出走,经历的各种痛苦的磨难,好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边好友都觉得不可思议,他是不是疯了连命也不要了。
然而男主自己对自己身处的环境并不在意,他的注意力全是创作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并不是作品能卖很多钱,反而是达到自己预期效果的作品会使他精神层面获得期盼已久的高潮,这是物质无法带给他的享受。
历时半年,在老师和课程的帮助下我才逐渐走出以前紧缩在壳里的封闭状态。抬头看见久违的阳光很刺眼,但周身却感受到了温暖,这是在阴凉处无法得到的喜悦和满足。
03.每个人对幸福的认定标准不同,何必活在别人眼里
中国人的传统大抵如此,很在意别人的眼光,这件事会有怎样的社会影响。
慢慢的很多人大部分时候忘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什么,自己需求什么。而我亦如此,很多次考虑了所有人的感受唯独会忽略自己。
这也是督促我需要更加隐忍的一个原因,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心意,以为别人会董但事实却是残酷的,没有人有义务在你不表达的情况下弄懂本意,毕竟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
以前的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有爱的人陪伴,无条件包容自己,风里雨里总有人为自己撑起一把伞。
而现实总在自己无限美好的规划之后啪啪打脸,回到现实中来。
世间的大人们认为幸福就是有家有子,家庭和睦才是真正幸福的模样。到了我这个年纪还没有结婚生子就是不孝,过的落魄不幸福。
曾经我愿意听家长们唠叨,自从在心理学的世界遨游之后,我慢慢地淡出了家人对我的预期视线,从他们的枷锁中走出来,跳入了自己的怀抱。原来我眼中的幸福随着阅历的增加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寄托于别人的保护伞之下。
一个人如果活在他人的眼里,可以忽视自己的一切那该是一场人间悲剧吧,像个木偶一样只为讨好他人而活,没有灵魂和生气。
生的再平凡,也是限量版人生。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宝,要学会自我赏识,找到自己的发光源,然后散播光芒传递价值。
很感谢这次心理学之旅的课程学习,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也把以前狭隘和固执磨合的更加柔软起来。愿意放下自己的主观判断,多一点倾听和接纳,低下头颅尝尝世间苦味之后回甘的美妙,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有自己的坚持和信仰。
我相信只有自己变得更好,正能量场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才有能力照顾到别人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