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余辉正慈祥地抚慰着故园,果树和花草都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色。远处的果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近处的菊花正在苍劲有力地绽放;几只家鸡在院子中央追逐歌唱。
阳光也打落在靠墙而坐的父亲身上。70多岁的老父亲身穿宝蓝色的中山装,头戴黑色的平顶帽,鼻梁上架着一幅金边的老花镜,正饶有兴趣地玩手机。他一会儿跟朋友视频聊天,一会儿看新闻头条,一会儿听他钟爱的花鼓戏。显得是那样坚毅而从容,似乎忘却了周围的一切……
望着妹妹发来的视频,我的心里有几许安慰,父亲有他自娱自乐的快乐;有几许自责,他能陪我长大,我却不能陪他老去;有几许不安,但愿就这样一直岁月静好!
父亲的经历于我是一本厚重的史记。多少次我都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来阅读,今天终于拉开了序幕~~
一、苦难的童年
我父亲于1944年出生于湘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兄妹六人,他排行老二。在那样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受了不少疾苦自不必说,更可怜的是父亲自幼丧母,在长辈的评论中爷爷还是个不称职的父亲,这无疑让父亲他们兄妹的日子雪上加霜,又因早产,父亲身体体质先天不足。
在父亲的回忆里,为了把肚子哄饱,他们兄妹大部分都是野菜加米饭的日子,甚至塞一把枯豌豆裹腹过夜也是常有的事。也许正因为这样的生存环境和自身条件,让父亲从小就体验到了生存的危机感,也明白了要想改变命运必须用知识武装头脑。
父亲16岁时,好不容易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的县高中,可贫困的现实条件又将父亲拽回了农村,辍了学。
二、父亲的教师梦
青少年时期的父亲,正值新中国成立后的早期经济建设和各种政治文化运动频发时期,也是扫除文盲的年代,父亲成了家乡稀缺的知识分子,被老村支书提拔为乡村临办老师。
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的初,父亲在校执教近20年。教育出了近两代学生,也可谓桃李满天下。父亲热衷于他的教育事业,对工作认真负责,受到了乡亲们的一直好评与认可。
我出生后不久,父亲生了一场大病,险些被病魔夺走了生命,他不得不请假治疗。在父亲休假治疗期间,由我们村新村长的儿子代替父亲在校任教。然而等父亲康复后再去学校上班时,村长却利用他的职位之便强压下来,不让我父亲再上三尺讲台,目的是为了让他的儿子继续留在其岗位上。
向来与人为善的父亲觉得受了一肚子窝囊气,可告状无门。村长为了安抚我父亲,安排他去林场上班。可没过多久,农村大兴“退塘还田,退林还地”,村里的林子被伐光了,父亲也只得回家务农。
70年代的末期还是吃大锅饭的日子,个子小体力弱的父亲很受体力强的高个子歧视。不是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吗?我的材是什么,又到哪里去施展呢?那时的父亲常常感到前途迷茫,幸好有贤惠善良的母亲相伴,让贫贱的生活多了一丝慰藉。
三、父亲的致富梦
好在父亲回农村后没多久,就开始搞土地个人承包责任职。不管务农技术如何,总之是吃自己的饭,没必要看别人的脸色。父亲也有他的想法,那就是通过科学种田,改变命运。
(1)果园致富梦
父亲从生产队长手里找来《科技日报》,又从书店买来一些科学种植与养殖的书,着手打造他科学致富的梦想。在他的运营与管理中,我们家房前屋后的两亩多自留地成了父亲的操作舞台,种满了不同品种的果树。
为了果树高产和果实可口,父亲除了科学培管外,还要剪枝与嫁接等,在他的辛勤劳动与锲而不舍的付出下,成熟的果实着实迷人。四月的枇杷;五月的桃子和李子;七月的梨子;八月的枣子;九月的桔子,柚子;十月的柿子与板栗……家里常常热闹得如闹市一般,惹来了十里八荒的买客。
只是这样品种繁多的水果,并没有改变我们家本来贫穷的面貌。我想也许是因为成本太小不成规模,卖不出成整的收益,不过多了也会担心销售问题,那时家乡交通封闲,农副产品找不到输出的方式;也许是这些都只是零星小吃,乡里乡亲的,父母不忍心叫高价,给来买的乡亲们卖一半送一半。
(二)苎麻致富梦
90年代初期,出现了一奇怪现象,一直无人问经的苎麻突然“咸鱼翻身”,提升到6元/斤的好价格,有苎麻卖的农户嫌还太少,没有苎麻卖的农户特别眼红。苎麻本身是一种生命力特别旺盛的廉价植物,又加上好栽培管理,于是家乡的大部分农民都疯狂栽种苎麻,我父亲也不例外。
接下来的第二年春天,父亲以高价买回了大量的苎麻蔸,他计划栽种2亩水田(占我们家水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在父亲的鼓励与宣传下,我们全家精心劳作,花了大量的人工和肥料成本,从来没有受过如此待遇的苎麻长势喜人,父亲脱贫致富的梦想也胜利在望。
转眼到了苎麻的收获季节,可村里只来三两个收购苎麻的商贩,且把价格压得老低,远远的低于预计价格。除了几位急等钱用的乡亲卖了一点外,大部分村人都将晒干的苎麻囤在家里,希望等到价格抬高了再出售。
可后来迟迟不见来收购苎麻的商贩,至到那年的冬天。村民们一年的血汗和满怀的希望,没有换来一分钱的收获,最后只能成为厨房里烧饭的一把柴。在母亲的埋怨声里,父亲不得不将苎麻田毁掉,只是心中的无奈与迷茫,让人欲哭无泪。
为了改变家庭的窘迫,父亲除了正常的田地种植外,还多次分别尝试过其它的途径。他曾用11号量天尺做过窜乡收购鸡蛋的商贩;他曾用蛇皮袋到深山老林里采摘药材卖;他也曾精心地种过藠头,只不过结局也类似如苎麻一样的噩运。
每个农民都渴望自己用血汗换来的农产品,能卖个好价钱,以此解决家人的温饱与日常开支 ,然而在偏僻落后的农村里,在封闭盲目的投入中,在微薄的成本支撑下,常常事与愿违。不是丰产的农产品不值钱;就是值钱的农产品没丰产,让农民丧失了种田的热情。
为了我们的成长与学习,为了一家人的吃住与开支,父亲既使多次创业受挫,仍然坚强地引领着我们默默前行,尝试着用各种方法改写贫穷落后的面貌,至到我们长大成家。
现在的家乡,因年轻的村民都外去务工,我们姊妹也在外成家,父亲看着原来分寸必争的土地就要荒芜,心里非常不安,又栽种了许多药材。我们多次劝说父亲将土地退还村里,可父亲怎么也割舍不下。
四、父亲的“望女成凤”梦
有人说母爱是慈祥的,父爱是严肃的,而我们家恰好相反。父亲待我们性格温和,注重教育,处事也乐观豁达。
儿时的我常常扒在父亲的背上玩耍。记得他给我讲故事的情景;记得他陪我锻炼身体的往事;记得他给我做各种玩具的场景。无忧无虑的童年里,是父亲教会了我们如何拨弄人生最美的琴弦!
在父母亲的溺爱下,我的童年比一般的孩子都皮,而且混沌不清,学校的教育方式对我根本不管用,是父亲不厌其烦地把我扶上读书之路。记得从启蒙到小学四年级,父亲几乎每晚都给我开小灶补习。从读书识字到做算术题,再教让人头痛的作文,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教诲我,另外还给我买了好多农村罕见的课外书。在父亲的熏陶下,我也树立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为我今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我外去工作后,父亲总是十天半月写信与我,告之我在外要如何生存,如何接人待物,如何再学习。阅读父亲写的家书,使我在外的日子不孤单,即使在通讯便利的今天,父亲也常常发一些自撰的打油诗到群里聊家聊国,让平淡的日子增添了许无穷的乐趣!
五、父亲的诗和远方
“兵荒马乱,不饿手艺人”,父亲非常羡慕精湛的手艺人,这样可以改善不确定的生活。然而不富足的家底与不充裕的时间,注定了父亲只能想想而已,可不肯服输的父亲还是在劳作之余学会了不少手艺。
父亲热爱古典文学,常常秉烛夜读,以此来缓解不得志的苦闷;他也酷爱中医,家里不仅有多部中草药书籍,房前屋后还栽种了很多药材,小病痛都能自己解决;他还擅长雕刻印章和做竹蔑活。
能者多劳,很少见到父亲消停。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也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父亲总是有事做,不是操持田里地里的活,就是整理他的诗和远方。
前来向父亲求印章、洗菜蓝或药方的人时常有之,父亲也从来不拒绝别人的请求,总是想办法满足。这为父亲赢得了很好的人脉与声誉,我们家有困难时,都能及时得到乡亲们的帮助。
一个农民最大的心愿可能就是旱涝保收。乡亲们为了感恩父亲,也为了他们的孩子在校学到真本事,他们帮父亲实现了这个愿望。父亲50多岁时,又被乡亲们推荐到私校任教近十年。
父亲前后任教近30年,但从来没有享受到正规老师的退休待遇,真是令人痛心!事以至此,又能有什么办法?也许上苍有眼,正以别的方式回报着他,让父亲现在通透豁达,健康平安。
回望父亲这70多年的风雨人生,经历了太多的挫折与失败,经历了太多的无望与挣扎。在岁月的打磨中,父亲待人依旧热情又随和,处事依旧坚忍又顽强。也许父亲正如那个不停掘井的人,虽然多次未找到脱贫的水源,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也从来没有向命运屈服过。
岁月悠悠,一晃我都已成为中年之人。在外漂泊打拼的日子里,常常也会遇到很多不尽人意的事,但想想父亲走过的弯路,踩过的坑,觉得也算不了什么。似乎我也遗传了父亲的某些基因,爱好非常广泛,在我乐此不疲折腾不休的时候,也明白了父亲当年有多快乐。
愿秋日的阳光穿过果林,打在父亲身上的时候,带着我无限的敬意与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