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 )(1903--1957)
犹太人,著名的数学家、计算机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出身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跨界全才,成就非凡
冯诺依曼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 又被称为“计算机之父”、“博弈论之父”; 还被认为是“物理学家”、“化学家”,在多个领域成就非凡。
然而他的主要身份还是“数学家”,其他方面的成就皆得益于其数学功底——
他创立了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算子代数,也被称为“冯·诺伊曼代数”;
他写了《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对原子物理学发展起到了极大作用;
他写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创立“博弈论”,本属于“应用数学”,但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生物学、政治学等领域。
作为爆破专家,他参与了对德战争,后来又以顾问的身份,参与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
因为其广博的知识,在原子弹研制的过程中,冯诺依曼经常给数学家解释物理化学,给化学家解释数学物理,给物理学家解释数学化学。
而他的英年早逝,也是由于工作中受到了核辐射。
在计算机领域,他提出了三点开创性理论:**
确定了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即“冯诺依曼结构”;**
提出计算机应采用二进制编码(之前采用十进制);**
提出计算机需要存储程序、按照程序进行工作(这是软件编程的理论基础,而之前让计算机工作是通过插拔电线)。**
——软件、硬件、底层实现全是按照他的指示,当之无愧的“计算机之父”
冯·诺依曼历史也很强,只是没有从事历史学方面的工作巴黎。
他读过很多历史书。一次,在冯.诺依曼家举办的聚会上,一位著名的拜占庭历史专家和他讨论历史问题,两人在一个日期上发生了分歧,最后通过查书证明冯.诺依曼是对的。
几周以后,这位历史学家又收到诺依曼的邀请,他特地打电话跟诺依曼的夫人克拉拉说,如果冯.诺依曼答应不讨论拜占庭历史,他就来。他补充说:“大家都认为我是世界上拜占庭历史的最大专家,我希望他们能保持这种印象。”
冯·诺依曼的“冯(von)”,相当于英语里的from,加在姓氏前面表示贵族出身——咱家里有地的意思;
然而冯诺依曼家里没地,姓氏Neumann是Newman的德语形式,指“新来的人”,
原来冯诺依曼家族本不是贵族,因其父担任政府经济顾问有功,被授予贵族头衔
天才藏不住,从小就表露
冯诺依曼的父亲是银行家,家庭环境优越,同时很重视教育。
据说冯诺依曼从小才智过人、过目不忘,传说他——
- 6岁能心算做八位数除法
你也会,88888888÷2
- 8岁掌握微积分
这种人我也认识一个,读大学前疯了
- 10岁通读世界史,知道以史为镜
- 11岁读大学(预科班)
冯诺依曼后来谦虚地说,自己从小被当做申通,但并没有做到身边人期望的高度
求学生涯
冯诺依曼的兴趣在数学方面,但父亲觉得学数学不来钱,他要求小诺依曼应该向qian看。
等他创立博弈论他爹就不会这么想了
冯·诺依曼出于妥协,决定学习化学专业——
他一面在【布达佩斯大学】进修数学博士,一面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攻读化学学士学位。
数学那边,不上课,只考试。
参加工作
1926年,冯诺依曼先后拿到化学学士和数学博士学位,后被柏林大学聘为“无薪讲师”。
设立无薪讲师的目的是“鼓励年轻人奋发图强”,实乃贯彻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精神。
冯诺依曼家境殷实,也不为挣几个臭钱,不仅无所谓,而且还做出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受到了数学界的瞩目。
倒是穷小子爱因斯坦经不住考验,宁可做专利员也不肯进大学工作。
1929年,因为老师的推荐,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聘请他担任客座讲师。诺依曼自己知道待在欧洲(尤其是严肃刻板的德国),晋升当教授的机会太少(3比40),而且欧洲大环境不太平,于是决定奔赴美国。
在普林斯顿U的第二年,他就晋升当了教授。
因为too young,比很多学生都年轻,诺依曼必须装成熟,所以总是装得很正式去上班。
1933年,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成立,聘请他成为终身教授。时年30岁的冯诺依曼,是最年轻的教授。
同期聘请的教授中,最年长的是54岁的爱因斯坦。但两人的关系并不友好,小冯对老爱的“统一场”持怀疑态度,而且两人思维习惯也不同。有一次爱因斯坦要去纽约,冯.诺依曼自告奋勇地驾车送他去火车站,却故意把他送上一辆相反方向的火车。
博闻强识
冯·诺依曼很喜欢看书,而且看书速度快,上厕所总是要带两本书。
有人说,“看过一本书”对冯·诺依曼来说意味着能够默写下来。
据和冯诺依曼合作过的军方人物——赫尔曼.哥尔斯廷上尉记录,冯.诺依曼过目不忘。他还会把文章从原来的语言直接翻译成英语。
为了测试他的这一能力,哥尔斯廷曾让他说说《双城记》是怎样开头的,诺依曼立刻没有任何停顿地开始背诵《双城记》……直到哥尔斯廷让他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