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没有“XXX题该XXX解”的面经,只有一个蹒跚学步的愣头青的切身感受。
其实,这一篇已经拖了很久了,从投出第一份“阿里”的简历开始,就一直惴惴不安持续到现在,直到这周的“一面”结束以及“猪场”和“流氓卫士”的笔试相继结束,刚好决定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
从15看到16,又从16看到17,再到现在的切身经历,我也“随波逐流”般一头扎入了这股“17实习主义风潮”之中。
表面上的淡然处之,实则心中满怀希望与担忧——我就一直在这样的状态中从这股“风潮”的开始,走到了这“汹涌澎湃”的风口浪尖上。
- 15年,“他们”告诉我,“实习嘛,很容易,怎么着都能捞着一个的,甭操行,把题刷刷,很容易的...” ,在BAT一系列公司实习的人如是说;
- 16年,“他们”又告诉我,“虽然形式没那么好,但也没想的那么难的,多看看面经,刷刷题,还是找得到的...”,也是在BAT这第一纵队的他们如是说;
- 2017年3月20日15:03,面完“阿里”一面;
-
2017年3月25日15:58,我,被“猪场”
完虐
。
完虐
这个词真的是再恰当不过,昨天,在完成那场笔试的时候,那一瞬间,我真的是由衷地敬佩发明了这个词的伟人。
人,对自己的定位还是要更清晰一点。哪怕在这个“逐渐清晰自我”的过程中你经历了你原以为能够很美好但实质上却很残酷的,这些,都是外界的一切可能,来帮助你将自己更好的分类到具有更多可能性的群体之中。
直白点说,“自知之明”要有,“不甘现状”的韧性也要有。但,如果这堵南墙
你可能在不经意间已经撞了一次了,那是否有必要再“头破血流”一次?是否有必要把自己往“未知性”更大的绝路上逼?
这些,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而你嘛,拿走你认为"好"的那一段即可。
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旁边的那棵“歪脖子树”可能也不错
或许,你对于你“想做的”确实有很大的“兴趣点”,但在这里,如同上面所说,若“他们”告诉了你,“这条路其实不好走”;若你经历了“些许”,“这条路确实不好走”,不若转换“阵营”,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去想想自身的“能力点”和“可能性”。这样,你或许又对自己有了新的想法,对未来的可能性又多了一点新的认知。
或许,你会用“有志者事竟成”、“失败乃成功之母”的这类“课本式”的谚语来反驳我,但在我看来,这些“理想化式”的结语其实更多地是激励你我的存在,是需要基于你现有的知识和对“这件事”的看待角度来决定的,是需要基于你现有的能力认知和完成“这件事”所需要的能力“拔高度”来决定的,是需要你对“这件事”的“代价和收益”有了清晰的认知后来决定的。
我觉得,这是对理想现实化的“权衡和考量”,不如叫做“理想现实化的风险和收益评估”吧。
这是我们所必须经历和理解的。
“找个实习”着实不轻松,而“找个理想的实习”更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要多考量下自己的能力企及点所在,也许你会遭受“被虐”的经历,可这就是你从他人角度不断重新认知自己考校自己的“修行”,如此,你才能更多地发现并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走的更远。
“猪场”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任重而道远
最后,来谈谈自己吧。
“视觉”这个路,我确实只入了很浅的一层,但我“最后的倔强”让我不可能就在现在就回头,虽然这一点和我上面所说的“换棵树试试”相悖。这场笔试让我更多地是又发现了自己所需要“补缺”的地方,算是着实难得的一次对自我的考校吧。
就让我再头破血流一次吧,来磨灭自己心中的那份不甘的挣扎
——“挣扎吧,在愁与忧的深渊中;痛苦吧,在悲与惨的现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