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话题跟最近学到的一个心理学术语有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为了不提前让你感觉so boring,我会把关于这个术语的详细解释放在最后。不过开始还是要放一个学术的小黑板做引子,不耐烦的可以跳过,后面绝对还是“迂腐”文风。
在人格理论中,人本理论强调自我实现。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等人认为,个体先天或后天的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驱动个体一直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和变化。而自我实现的驱力有时会与获得自己和他人认可的需要发生冲突,尤其在个体觉得必须服从某些约束或先决条件才能得到认可时。
你是否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下长大?
相信大多数的80后们,无论有没有受到过“别人家的小谁”的影响,而且普遍是独生子并不需要和兄弟姐妹们竞争,但也几乎都是从小在大人们的"眼色"中成长起来的。
祖国对我们有太多的期待,家长对我们有太多的要求。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是家里的宝贝,是改变命运的代言人。这些压力有的直言不讳,更要命的潜移默化,缓缓渗透,暗中使劲。他们吃苦奋斗,牺牲了一辈子,就指望我们来实现他们未尽的理想了。
顺从和懂事被表扬,手背后坐直的指令多像是让一只小狗坐下?"好孩子"努力地争取着小红花、班干部、三好生;"坏孩子"也并不我行我素,卷子下来时谁没有模仿过家长的签名?
那你现在该怎么办?
如果对于上一个标题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能有一个懂得用正确方式爱的父母实在幸运,希望你能继承家族这个优良传统,相信进化论的光环也会"保佑"它传递下去。
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也不要沮丧,现在知道也并不晚。
首先,对于父母,我们要抱着一颗感恩和原谅的心。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分析从小受教育的方式,有助于我们客观理性而非感情用事地理解自己现在的行为模式。这有点像瑜伽冥想里面的情感抽离——当你说出我自觉我处在一个能量低的状态时,就会切换到一个第三人称视角上,你便会更容易摆脱这种低能量的影响和控制。
第二,对于自己,抛开上一辈子的愿望,不管世俗的眼光,摆脱普世的价值观,看看能否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竭尽全力低先爱自己,不害怕做一个有点"自私"的人。以下分享一个我的"只对自己一人的快乐负责"清单”:
1 我的愿望永远排第一位,顺我者友,逆我者滚。
2 不忍任何情绪,直接说出或写出,不委屈,不别扭
3不勉强自己做任何事,不耗时间陪伴
4尝试所有感兴趣的事,融入新的组织团体
5坚持梦想,不因生活妥协
6 受得了更深更久的寂寞,享得起更沉更甜的果实
7 多大的事都要安心先把觉睡好再说
8 不理会,不关心,不爱不把我当宝贝的任何人
9 给自己花钱不犹豫,就买最好哒
最后,对于你爱的人,不仅要教会他/她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实在教不会请参考上面清单里的第1和第8条),也要给予他们同样的关注,这样无论是和你的朋友,你的爱人,还是你的孩子都会有发展出一段更加健康的亲密关系。
注释: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的意义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通过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儿童感到尽管他们可能有错误和过失,但总是处于被爱与认可的气氛之中,而这种爱与认可纯粹发于自然,不是他们必须努力才可能争取得来的。对成人也十分重要:因为成人也经常为获得认可与自我实现之间的冲突而焦虑。
如何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罗杰斯建议,对于儿童,当他们行为失当时,其父母应该强调它们不认可的是这种行为而非孩子本身。对于成人,他们应该给予与自己亲近的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同时也从他们那里获得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更加重要的是,成人需要无条件的、积极的自我关注,也就是悦纳自我,而不是关注那些你试图改变的缺点。
——打破难得胡涂的咒语,击碎懂得越多烦恼越多的谣言,用知识武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