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每到每年6月底时,我总是会感觉到相对的轻松。
可能很多朋友会问,“这个时候不正临近期末考试吗?按理应该是最紧张的时刻,哪来的轻松?”
理论上说,确实是这样的。但说到“紧张”,那倒未必。按我这么多年来惯常的做法,期末考试之前的一周,包括“总复习”在内的所有工作我肯定都已经全部结束。所以这最后一阶段的时间,是“留给学生自己复习”用的。说得好听点,叫“查漏补缺”。毕竟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而且一个班这么多学生,个体肯定存在较大差异。用“一刀切”的方法进行集中复习,效果未必就是最好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把这“最后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支配。
而且我一直觉得,“学习”也好,“考试”也罢,真正应该着急、应该焦虑的人,是孩子,而决不应该是老师。但很多情况下,不经意间发现,现在的情况刚好相反。学校给老师“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各种各样的考核指导,压得老师喘不过气来。为了考个好成绩,老师们都“卷”得不要不要的。“只要有空课,就抢着去上”。但反过来看看学生,好像这“考试”一事跟他们无关,考得好、考得差也没什么关系。——这绝对是一个“反常得不能再反常”的现象。
当然,我管不了别的同事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于我来说,“考试,应该而且必须是学生自己的事。”而我的工作,就是尽我的能力,帮助孩子们学好知识。在我自己已尽职尽责的情况下,孩子考得怎么样,我不过问。因为这不是我职责范围内的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很清楚一条原则:“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是一件有边界的事。”不应该我去做的事,我是坚决不会多做、多管的。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类似的口号提了多少遍,说了多少年?但有没有真正把“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当然,作秀的公开课除外。你以为在课堂里弄个花里胡梢的什么“探究”、弄个“小组合作”就算把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了?这不胡扯吗?
很清楚地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自己参加高考前的那段时间,差不多整整一个月吧,课堂里是没有任何一个老师来给我们上课的,这些时间大多由我们自己自学,把自己平时没整明白的内容给摘记下来。老师们在这段时间,虽然不给我们上课,但基本上都呆在办公室或其他该他们出现的地方。只要我们有问题、有疑问,跑去找老师,老师们很乐意给我们单独讲授。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所有人对这种“放羊式”的教学方式持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认为这是在拿学生的前途开玩笑。想想也对,四十年之前在那个“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的时代,这种“考前一个月不上课”的做法,那可真算得上惊世骇俗的了。但大家都没想到的是,那一年的高考成绩,居然创下了学校自办学以来的最好成绩。380多人的上线人数,就算放到现在,也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辉煌”。以至于后来,区域内的各高中都纷纷来学校取经,普及并推广这种“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做法。
或许因为是当年身处其中,是真正意义上的受益者。所以当自己也踏上讲台从事这份职业以来,我也一直就是这么做的。我不想给孩子们布置太多的作业,甚至于连节假日都没有安排作业,目的就是不想把孩子们按在书本里出不来,我不想让我的学生们成为“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在我看来,所谓的作业大多只是重复练习而已。我布置的作业,绝大多数都是我自己精心挑选、有针对性的作业。对于作业,我认为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精挑细选”。当然,这需要花费更多的额外时间。
考试前的一段时间,相比于“复习知识”,我更倾向于向孩子们传授一些“应试技巧”或解题方法。或许这些做法,在我的一些同事眼里属于“投机取巧”,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我觉得,熟练的解题技巧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考试成绩。很多孩子,因为没有这样的技巧,答题时分不清主次、答题没有逻辑性、文不对题的情况很突出,从而导致“明明懂得所有内容,但却考不了好成绩”这样一个令人惋惜的结局。
……
所以,每到大型考试,我总是显得比别的同事“轻松”。尽管现在临近退休的年龄,照样还是四个班的满额工作量,但应付工作倒还是游刃有余的。不管怎么说,每天至少还有一定的空余时间,可以让我写个千字文的“日更”啥的。相比于别人的忙忙碌碌,我着实应该算是个另类。
另类就另类吧!我为自己工作,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在乎别人的看法。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就成。
至于学生的成绩,毫不夸张地说,这么些年下来,好像也没有拖过任何一次后腿。当然,我很清楚,成绩的取得,并不是我的功劳,这应该是孩子们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我,只是在“规则”范围内尽力帮助他们取得好成绩,这才是我的工作职责。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