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和父母一起去夫子庙观灯,凑一凑元宵节的喜庆热闹。
下午三点多到夫子庙,秦淮小吃城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路人告知是在买南京有名的元宵。过年吃饺子,元宵吃汤圆,清明吃粽子,中秋吃月饼,重阳吃糕点,劳动人民总是能把节日和吃食联系在一起,也算中国特色吧。
亮灯还早,磨磨蹭蹭吃了些小食,晃悠悠走到老门东。两旁的路灯总觉得有些和风。挂满了灯线的海棠已经有了花骨朵,不禁想起去年元宵时满树盛开的姹紫嫣红。灯虽未亮,扎好的灯箱也很好看,除了南京白局,兼有皮影、戏曲、文芳四宝等,另有一对龙凤金光熠熠,想来亮起灯后定是流光溢彩。
老门东门内人流如织,虽不是正日子,却是元宵前的最后一个周末,难得流浪太阳也限定回归,算是赏灯的好时机。入门左侧池子里立着一尊锦鲤,顶上的莲花层次有致,父亲提醒后才发现莲花在不断开合,煞是有趣。想起素有上元赏灯的古人,若见了这朵莲花,不知要如何惊叹呢。不过古人同样有许多精巧机关是现代人无缘得见的,大概类似《妖猫传》中的幻术?哈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乐趣吧。
两侧的店铺更是络绎不绝,卖花灯的摊位尤甚。为招徕游人,店员扮成猪八戒,吸引大群小朋友围观。和母亲一起逛了逛,莲花灯、兔灯独占鳌头,店铺里人头攒动,进出不易。还有年轻人拎着正红色的宫殿形灯笼,小小一只,灵巧可爱又有古韵。糖人,人体绘画,面塑,绳结摊前满满的围观者,挤进去看看热闹就很有趣。
一路走马观花,赏灯逛街也观人。情侣最多,带着孩子的父母或戴着大圣的凤翅紫金冠或拎着花灯,脖子上坐着手里牵着小孩子。也有搀着白发老人的少女,或和我一样和父母同游的年轻人。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身着汉服的小姐姐们,衣饰发簪妆容或盛或简,实在是赏心悦目的风景。父母长居乡下,直说人家是唱戏的演员。不由想起我唯一的一次古装,怎么看怎么像土土的小丫鬟。还是进不得二门的粗使丫鬟。所以大概也遇不到让我众里寻他的佳人吧。
除了游人,最多的便是随处可见的安保人员了。列队的武警,巡视的安保,三面站立的武警,持枪军人,消防,穿着大衣手拿对讲机的便衣……恕不能明确一一身份,但帅气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此外,还有消防车,地上的消防水带,池子和栏杆四周临时搭起的防护栏……组织一场灯会,安全当然是首要任务。
城墙边是一只巨大的猪,仰头向西,憨态可掬。对面的城墙上远远地能看到游人和伸出垛口的镜头和三脚架。城墙上的灯盏是和西安合办的,展示了一副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老门东碰上明朝,站在船头的是郑和和朱棣。往东略走了走,路过先锋书店再回到主街上时,各处的花灯已经点亮了,眼中尽是火树银花。但是呢,大紫大绿,不免多了些俗气少了些雅致,倒是挺有张灯结彩的喜庆气氛,也算合适。想到今年第一次夜间开放的故宫,五彩缤纷的大射灯,花里胡哨的装饰已经让网友吐槽了一波,但如果真安安静静淡淡雅雅,怕是要呈出一副百鬼夜行的图景了。
夹在人群中返回夫子庙,穿过永乐路,路过香君馆,走过乌衣巷,再折向秦淮河。文德桥上立着巨大的灯箱牌坊,正红色和澄黄色的搭配的确喜气十足,然而灯柱上大大的蓝色的“浦发银行”有些出戏。许是最近学习PS入迷,第一眼的想法竟然是“真是练习污点修复画笔工具的好素材”。哈哈,自笑。桥上自然挤满了人,靠不住的文德桥栏杆边围起了栅栏,安保人员也一再提醒不要太靠边。
和母亲寻了大照壁碑石后的偏僻角落,看向对岸。对岸夫子庙门前人山人海,搭起的灯箱十分高大,河中的画舫也挂了灯笼做装饰,平日里很惹眼的魁光阁在五光十色的映衬下都有些黯然失色了。阴云密布,水面上没有引李白一掬的半轮皓月,唯有潋滟的波光映着得月台。夫子庙街上的店铺都挂起了大大小小的灯笼,随着春风摇曳,若一条蜿蜒的龙。因馆内明远楼与父亲同名,父母对江南贡院兴趣甚浓,合照一张,谨做留念。
兴尽而归,已近九点,仍有人流拥向夫子庙。父母感慨着城市夜晚的繁华和各式各样新奇的玩意,热烈地讨论着。我望向没有月亮的夜空,想着“千里共婵娟”,无论有没有明月,有没有节日,人们总是渴望着团聚的,不知有多少对爱人情侣能借着这样的日子,在一起观灯赏月呢——还好我是单身狗,没有这样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