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已发现的病毒性肝炎至少有五种,甲型肝炎(HAV)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丁型肝炎(HDV)和戊型肝炎(HEV),其中,甲型和戊型具有强传染性和高死亡率,需要隔离治疗。乙型肝炎(HBV)简称乙肝,可预防可检出,却仍无法根治。如果乙肝若未得到适当治疗,20% ~ 30%的慢性乙肝会发展为肝硬化和(或)肝癌。在全球的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因乙肝引起的约占 30%~45%,而在中国,这两个比例分别为 60% 和 80%。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一般不传染。血液传播主要见于共用注射针头、不安全注射、输注感染了HBV的血液制品等;母婴传播则主要发生在婴儿出生期,大多是在分娩时接触了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而感染;乙肝病毒一般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目前,接种乙肝炎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办法,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感染的阻断率超过90%。
乙肝潜伏期为6周~6个月,一般为3个月。从肝炎病毒入侵到临床出现最初症状以前,这段时期称为潜伏期。潜伏期随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人体免疫状态而长短不一。当出现身体乏力,容易疲劳,伴有轻度发热;食欲不振,恶心,上腹部不适,腹胀等;黄疸;部分患者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隐痛、压痛或叩击痛。如果肝区疼痛剧烈,还要注意胆道疾病、肝癌、胃肠疾病的可能性,以免误诊。
乙肝的检查项目:主要指检查乙肝五项又称“乙肝两对半”。乙肝两对半检查是检测血液中病原体抗原或抗体的有无或量的变化,能够帮助了解是否感染了乙肝,或者是否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从而具有免疫力等。
①乙肝表面抗原(HBsAg)
②乙肝表面抗体(HbsAb)
③乙肝e 抗原(HBeAg)
④乙肝e 抗体(HBeAb )
⑤乙肝核心抗体(HBcAb )
①② 是一对 ③④ 是一对 ⑤没有成对,是单独指标,算半对。所以俗称二对半。
A.五项全部阴性;代表:在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但目前没有保护性抗体。
B.第2项阳性,其余四项阴性;代表:①曾经注射过乙肝疫苗产生了抗体,有免疫力;③假阳性。
C.第1项阳性,其余四项阴性;代表:急性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后期。
D.第1、3、5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代表:俗称乙肝大三阳,说明是急、慢性乙肝,传染性相对较强。
E.第1、4、5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代表:俗称乙肝小三阳,说明是急、慢性乙肝,传染性相对较弱。
F.第1、3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代表:急性乙肝的早期。
G.第1、3、4、5项阳性;代表:急性乙肝感染趋向恢复,或者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H.第1、4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代表: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易转阴,或者是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I.第1、5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代表:急、慢性乙肝,急性HBV感染或慢性HBsAg携带者,传染性弱。
J.第5项阳性,其余四项阴性;代表:①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②恢复期HBsAg已消,抗-HBs尚未出现;③无症状HBsAg携带者。
K.第2、4、5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代表:乙肝恢复期,已有免疫力。
L.第2、5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代表:乙肝病毒感染已恢复,已有免疫力。
在最近十年间,医学已经能在肝外多个器官组织,检测到乙肝抗原和乙肝病毒DNA,随着乙肝引发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器官中,可以导致病理性和器官病变。比如,急性乙肝患者多伴有骨髓再生障碍,起初为血小板、淋巴细胞、白细胞减少,随后出现巨幼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寿命缩短。男性肝炎患者多过女性患者,确诊之后通常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进程较快。而慢性乙肝在全身各个系统均可发生并发症,常见的有:肝源性糖尿病、脂肪肝、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肝硬化等。
虽然乙肝是比较常见的传染性的疾病,乙肝病毒感染以后,可以是普通的携带者,也可以是活动性的慢性肝炎,但如果病情没有得到及时正规的监测和治疗,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肝癌化。所以提前预防,及时治疗,谨遵医嘱,定期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需要提到,世界健康组织(WHO),对于乙肝在2015年发布了全球的乙肝预防、治疗指南,其中特别提到30岁以上的携带者,可以开始进行抗病毒治疗,这和过去认为只有病毒数达到一定数量或在活跃期开始抗毒是有区别的,总之,WHO认为主动抗毒的效果会优于被动抗毒,即使体内乙肝病毒在非活跃期,但对于肝脏仍然存在长期的损害,所以主动抗毒是更优选择。目前最好的抗乙肝病毒的药物是韦立得(TAF),相较上一代TDF同样高效且副作用更低。国内病友使用TAF,最初从印度海淘获得,今年开始,TAF在多省市已经纳入医保,病友的负担也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