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们也知道,晋国内部的权力划分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并不是只有这几家的势力。既然内战已经爆发,其他的几家自然不会坐视不理。就算是不为赵氏,只是为了战后的政治格局和利益分配,他们也必然要进场搅局,这是晋国政治中隐含的必然逻辑。而他们的参与,对于战局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韩氏与赵氏世代交好,同时与中行氏有不少嫌隙,这点无须赘述。但韩氏是否干预这场内乱,又要取决于魏氏和智氏的态度。如果这两家不愿意站在赵氏一边,韩氏为了自保,也未必会强出头。所幸的是,由于范、中行氏近年来的骄横作风,魏氏和智氏却恰恰跟他们有不少的矛盾。
先说魏氏。
魏氏与中行、范氏的矛盾也是陈年旧账了。我们前面介绍过,在悼公后期,晋国政坛上的七个卿族形成了三个利益集团,魏氏和栾氏因为受另外两派的排挤一直无法晋升,因此对于另外的五卿是有不少的怨恨的。
后来在范氏驱逐栾氏的战争中,魏氏本来是与栾氏相互扶携,因此也做好了帮助栾氏的准备。但就在战争爆发前,范鞅突然单车直入,挟持魏舒(魏献子)而出,魏舒在被胁迫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同意放弃栾氏。尽管范氏也许诺将曲沃分给魏舒,但校场被劫这件事,恐怕成了魏舒背负一生的耻辱,让他终生都无法忘怀。
魏舒在士匄死后晋升为上军佐,此后几十年间由于韩赵集团垄断权力,一直未能再进一步,在这几十年间,他曾随着中行吴北征白狄。但从政治立场上看,作为自外于旧卿、新贵集团但却与范氏有积怨的卿族,他似乎更倾向于与韩赵合作。
晋顷公十二年(514BC),魏舒接替韩起成为晋国执政。上任伊始,魏舒就与智跞主导了剪除公族枝叶的行动,在祁氏、羊舌氏灭族后所划分的十个县中,魏舒将其中四个县封给了韩、赵、魏、智四家的余子,独独就没有为范、中行两家的余子进行封赏。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多少可以看到魏氏与其他五卿之间的亲疏关系。
另外,四年后,魏舒到成周为天子修缮城墙时,他就将营建任务都交给了韩起之孙、韩须之子韩不信,似乎也证明魏氏与韩氏之间较为融洽。
另外在魏舒执政时期晋国“铸刑鼎”的事件,按照当时的分析,应该是中军佐范鞅指使中行寅“干上命”而为,而参与铸刑鼎的赵鞅则是被迫裹挟其中。范氏、中行氏恶意违逆上命其实就是违逆魏舒的命令,这件事也流露出范氏、中行氏对担当执政的魏舒很是轻蔑,其关系自然不会太融洽。
更能反映魏氏与范氏矛盾的,还是魏舒死后范鞅“去其柏椁”的事件。继任执政惩戒已经去世的前任,这在晋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一例。范鞅不惜冒着以公器泄私愤之名来羞辱魏舒,似乎表明两家之间的矛盾早已是不可调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