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曾经分享过自己在孩子学习钢琴方面的心得体会。当时,我觉得自己可以更好的和孩子交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学习的更加高效一些。但是经过一个月的实践,发现自己当时的一些做法已经渐渐变形,一方面是被孩子磨灭了耐性,一方面是自己找不到很好的处理方式,因此在督促孩子练习时越来越强制,越来越倾向于采用高压和逼迫的方式。当孩子表现不佳时,或者无法达到我的要求时,我往往会很快失去耐性,表现出急躁、沮丧,而这毫无疑问,不会对孩子产生什么触动,反而会让她表现的更加糟糕。有一次,又在一场交锋后,孩子很委屈的跟我说:“爸爸,你别那么急好不好?你有点耐心好不好?你越这样,我会越表现不好的。” 这样的话,从一个五岁的孩子口中说出,我知道,真的是自己做的有问题。但尽管如此,我仍然无法找到很好的方式,让孩子能够有效的进行学习,只能是强忍着心中的不满和无奈,而我知道这一切还是会不时的显露出来。
今天,在无意间,我突然发现了这样一篇短文,觉得好像找到了一丝解决问题的曙光。
摘录:
想想,假如你摔倒了,膝盖流血,疼得要命,
身边的朋友却跟你说:“没事,不疼,起来,一会儿就好了。”
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而当我们的孩子摔倒时,大部分家长不都是这样跟孩子说的吗?
也许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声温暖真切的问候,“是不是很疼?有没有磕到?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
假如孩子明天要考试了,自己感觉准备不充分,焦虑万分的时候,你会跟他说些什么呢?
是告诉他,如果你早点花时间,现在就不用发愁了?还是跟他说,放轻松,我相信你能考好?
以上两种说法,都是在表达你的看法。可惜的是,这样只会让他在你面前越来越沉默。
别忘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能体会到他的感受。当孩子的感受得到父母的理解,他们的心就已经安定了一半,至于有没有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孩子并没有看得那么重。
试试这样跟孩子说:“你看上去很发愁啊!你肯定希望现在考试已经结束,而且你已经通过了!”
这句话没有任何“孩子,你早应该怎么做”和“孩子,你现在应该怎么做”的内容,只是试着去猜猜他现在在想些什么,希望发生些什么。这样的话能让孩子放松,因为借助你的嘴,他说出了心里话,你是他的知己!
为什么许多孩子越长大,越不爱跟父母交流?很大的一个原因,正是因为父母们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而孩子越大,越希望自己的感受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认可。
与孩子们沟通,试试下面这四步:
1、耐心地听孩子们说完
2、在情感上去认同孩子的感受
3、确认一下自己对孩子所说内容的理解
4、在确定理解对了孩子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之后,再和他一起去找解决方案
只要遵循这四步,你会发现,那个和你渐行渐远的孩子,慢慢又回来了!
读完这段文字,我豁然发现,自己难道不就是那个不会聆听孩子感受,总是喜欢教育孩子的典型?尤其作为一个男人,我们往往忽略对于他人感受的共鸣,总是试图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总喜欢去要求孩子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去做,而这些办法往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回头想想,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在她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时,她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并且产生退缩的念头。这一切其实是再常见不过的情况。她此时可能更需要爸爸妈妈对她内心不安的感受,让她明白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是大家都会有的。这样,会让她更有安全感,从而减少对于不安情绪的抵触。
而我,却很少聆听孩子的感受,觉得孩子是无理取闹,是在乱发脾气,总喜欢一味的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但这从来都没有解决问题。 其实有时候,在心情好的时候,也许我无意间也会采用些正确的方式,这时候孩子就会表现的更好一些,而自己从未去总结一下,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式。
同样的方法,我想也很适用于夫妻间、对待父母、对待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中,学会聆听,学会情感共鸣,学会分辨情感诉求和方法诉求,不再用教育和出主意的方式去对待别人的情感诉求,这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让我们更加从容的处理好我们的人际关系。
道理往往十分简单,但真正施行过程中,往往存在各种问题。 希望有缘的爸爸妈妈能够看到这篇文章,从而能够帮助你们更好的建立起和孩子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