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与做强的辩证关系
对企业来说,从初创期到发展期,再到稳定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不同的阶段都有这个阶段的核心矛盾要解决。先做大,还是先做强?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策略。
先做强,还是先做大?如果是一个初创企业,首先要做大,迅速占领地盘。在中国这个初级市场,你如果不能迅速地占领地盘,很快就会被别人给灭了。这和打游戏一样,没有地盘,就没有机会生存下去。我自己也是用这样的策略来做的。华住在刚刚成立的时候,我们的第一个策略,就是120%的速度,80%的质量。我做不到120%的速度,95%的质量。首先要抢地盘。第二个策略是,占领中心城市,抢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地盘。这里面包括一线城市的节点二线城市。当这些地盘都抢完之后,我们定的策略是95%的质量,95%的速度。企业到了平台期,首要的任务是做强。当你占领好了地盘,需要赶紧补课。在这个时代,这是一个很有效的配方。一个企业走到了平稳期,最重要的一定是要做强。就拿房地产企业来说,今天对房地产商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抢地盘一一地盘抢得越多,死得越快。万科的转型是很好的例子,它从开发商转到运营商一-运营商实际上是一种深耕的发展模式。过去把房子造了,卖了,赚了钱走人了,今天不是,房子造好了,我还要做经营,做物业管理,做商业和酒店,做商场管理。中国现在很多地产商在做酒店品牌,实际上是在新的业态、形势下,把企业做强的一个策略。过去大家通过卖房挣钱,现在则是做更多的服务,更深入的了解,更深入的挖掘。中国这个时代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先圈地,然后再做起来的。我很欣赏日本人三十年只做一个寿司的精神,但这种模式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下很难生存得好。当你不够“大”的时候-一地盘不扩大,你在变强之前就会被人消灭。我说的消灭不是你这个店关门,是比如说有二十家创业企业,前三家拿到钱的能够活下来并发展壮大,后面没有拿到融资的十七家慢慢变成小的生意或者倒闭。人才也一样,当你做得不够大的时候,人才不会来。大多数人才都是往大企业去。
另一方面,没有强,也不可能大。对一个建筑来说,强有力的梁和柱很重要,它们可以支撑整个大结构。所以当你要做大的时候,也需要强。在酒店行业,早期拼命圈地,后期粗制滥造,随意加盟,到最后规模是大,但是问题层出不穷。华住也曾碰到类似的问题,遭遇消费者投诉,加盟商抱怨不挣钱。当品牌处于危机之中,很多人的选择和我不一样,他们可能会退缩。但对我来说,如果我们不挽救这个行业,可能就没有人去挽救了,中国可能就没有自己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了。所以我们投了很多的钱,花了很多的精力,甚至牺牲了我们的短期利润,去重新改造、升级我们的直营店,并鼓励加盟商升级加盟店。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单店的营收一开始是往下走,现在开始往上走。
一味做大,并不稀奇。我们现在是两天开一个店,我们明年大概是一天开三个店,再多开也是可以的。但这个速度能不能持续?大了之后,能不能保持?这是挺重要的问题。怎样保持大和强之间的节奏?任何一个商业形态、任何一个品牌都会经历一个典型的曲线发展过程,从出现、成长到成熟、衰败。怎样让企业发展的曲线此起彼伏?我的想法是,在你出现往下的趋势的时候,你要找到一个新的函数、新的动力、新的方向,再往上走,直到下一个波峰,以此类推。这样的企业一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既强又大,才能成长成一个世界级的霸主。举个例子,经济型酒店发展到今天,基本上地已经圈完了,再往下发展是保持子弹平飞的过程,不太可能再突飞猛进。所以我们找到了一条新的曲线一一中档酒店,我们的中档酒店大概有五到六个品牌,我们收购了桔子,创造了全季,并且和雅高合作。在三五年前,中档酒店的利润在整个集团中差不多是零,可以忽略不计,但目前其贡献我们三分之一的利润,很快会占一半的利润。
我们的中档酒店越来越多,我现在想的是,怎样靠管理合同挣钱。过去大家靠直营挣钱、特许挣钱,但是全球大的酒店集团都靠管理合同挣钱,所以我在酝酿、培育高档品牌,希望和万豪一样,通过管理合同来挣钱。华住最近创立了一个新品牌,叫禧玥,第一家店开在上海的徐家汇。我想用东方的元素、东方的美、东方人习惯的形态,给东西方的人提供一种耳目一新的产品。
这是我看到的第三级,我不单自己创立新品牌,我还会收购、兼并合适的高档品牌,包括豪华品牌,来形成我管理的现金流和利润。我也在想第四级、第五级。中国这个地盘我已经占到七七八八,我还要有更大的地盘,那就全球化。我们计划在新加坡设立集团的全球总部,第一步进入亚洲,之后进入欧洲,最后决战美国,这是我们公司的几个不同波次。
当一个公司刚刚创立的时候,你不一定想得这么长远,但是当它已经略有规模,略有起色,你要考虑你的第二级在哪儿,第三级在哪儿。企业的经营者一定要考虑得很远,才有可能让企业不断地变大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