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习写书评和讲书稿,虽然已经学习了该类文章的框架了,即:破题/引题、点题、作者介绍、正文主线、亮点介绍、再次点题、立意升华,但是真正写的时候,还是经常感到无从下笔。比如,如何破题,怎么点题,亮点介绍要怎样写才能让别人明白等等。
很多开始自媒体写作的朋友想必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写。
有的人是灵感来了,提笔就开始写,想到哪写到哪,写着写着要么跑偏了,要么写不下去了。
有的人会先列大纲,定框架,但之后,又开始犯难,开头怎么写比较好呢,这部分和上一部分这样衔接似乎不太顺畅?写到后来,发现要再修改下文章框架。写写,停停,一波三折后写出的文章,自己还是不满意。
该如何谋篇布局?有没有一种方便搭建文章框架的模型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简书上看到了韩大爷的杂货铺的写作课,当时看很便宜,就随手点了付款,之后也没有去看,心里的想法是,这么便宜的写作课,估计也没啥干货。
直到后来写《终身成长》的书评,实在没思路,翻出这个写作课看了一遍,总计十堂课,看完后受益匪浅,特别是在《如何布局谋篇》这堂课里,作者讲解的搭建文章框架的方法,非常实用。学习后,我很快厘清了自己书评的思路,拖了一个月的书评,几天就写好了。
作者的这个方法,说起来也非常简单,就是四个步骤:
第一步:找核心
你要写的这篇文章,最想表达的是什么?即,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最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第二步:找触点
是什么触发了你的这个观点?触发点有没有普遍性?能不能举一反三?
第三步:找枝干
围绕核心观点,你还有什么其他想说的?
第四步:找稀释
你打算怎么把文章的观点给大家解释清楚?特别是那些从来没听过的人?你要交代哪些元素?要怎么举例说明?
这就是一个写文章的模型啊,特别是对于自媒体写作,用这个模型,能够快速确定自己文章的框架及行文顺序。它不一定能让你写出十万+,但确实可帮助你写出观点明确、逻辑顺畅的文章。
结合这个写作模型,复盘下我写《终身成长》书评的过程。
读完这本书以后,最初列的大纲是:
1、什么是成长型思维、什么是固定型思维。
2、不同思维模式在不同领域的表现,用案例说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优势,及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弊端。
3、如何改变思维模式?即,如何将固定型思维模式改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
这基本上是对全书内容的一个概括,没有突出要表达的核心,倒像是写论文。最后的结果,就是怎么写都不满意。
学习了韩大爷的杂货铺的写作课以后,我重新制定文章框架。
第一步,找核心:写《终身成长》的书评,我到底想表达什么?这就要反思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地方了。
读完《终身成长》以后,给我触动最大的是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书中提到的方法,有些我已经应用在3岁的女儿身上了,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之前遇到新事物,小朋友爱说“我不会”;现在爱学习新事物,学会后做给爸爸妈妈看,并很开心的说“我学着学着就会了”。
我很想告诉更多的父母,要学着从小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这能让孩子受益一生,这就是我书评的核心。
确定了核心,第二步,找触发:哪个点触发了这个想法呢?生活中类似这个触发点的现象是否普遍?
触发点是书中的一个小故事:
儿子:哎呀,我太笨手笨脚了。
父亲:我们把钉子弄撒了的时候,不应该说这样的话。
儿子:那应该说什么呢?
父亲:你应该说,钉子撒了——我要把它们捡起来!
儿子:就这样?
父亲:就这样。
这个小故事,让我联想到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日常,比如,孩子把家里东西弄乱了,做作业拖拉,与其他小朋友争抢东西,舞蹈课动作不到位等等。
遇到这些情况,有些家长会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指责;有的家长出于溺爱,为孩子找各种理由。家长这类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是非常普遍的。
确定了这个触发点以后,文章的开头就有了,以钉子撒了这个小故事破题,引出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第三步:找枝干: 围绕核心观点,你还有什么其他想说的?
在这一部分,我考虑了以下三个问题?
1、对于不了解思维模式这个概念的人来说,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什么是固定型思维模式?
2、接着,探讨父母的哪些行为容易导致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这些行为可以归纳为几种类型?
3、最后,针对父母的不同错误言行,给出解决方案,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第四步:找稀释:如何把这些东西给大家解释清楚?
如果只是干巴巴的说概念、说方法,很容易让读者反感。
首先结合书中的研究案例,说明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区别。在对比中,让读者意识到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优势。
接下来,把父母教育孩子的错误言行,概括为三类。结合案例说明这三类言行为什么会导致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以及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终身成长》这本书中的案例非常多,所以举例多以书中的为主,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案例。
最后,文章结尾部分,呼应文章开头的小故事,提醒家长,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结起来,这个方法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文心》中提到的,组织文章的方法异曲同工,就是回问自己。写作前多思考以下问题:
为着要说些什么才写这篇文章呢?
这个中心意旨在我们的意念中间怎样来的呢?
这项材料可能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吗?
那样说法可要打消中心意旨的存在吗?
所说明的是什么?所主张的是什么?
例证是什么?论据是什么?
反衬的例证是什么?旁及的论据是什么?
把什么列在前面最引人注意?
把什么放在后面最具有效果?
写作的套路有很多,但按照找核心→找触点→找枝干→找稀释这个模型,不断回问自己,写作前把问题想清楚,不仅可以快速搭出文章框架,重要的是这样写出的文章,确实是自己的所思所感,而不是对读者的敷衍。
写作套路易得,真情实感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