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安妮的书很偶然。我记得那是几年前的夏天一个周六的晚上,饭后散步照例要去侨城生态广场的的2+1书店逛逛。书架上放着一排安妮宝贝的书:《二三事》、《彼岸花》、《蔷薇岛屿》...... 安妮的名字早已耳熟,只是从未看过她的书,潜意识里是觉得她太小,她的作品可能跟我会有相当的距离,心里这么想着,手却在那排书上来回摸索,感觉到书脊硬硬的姿态,似乎有种隐约的期待。最终我停留在那本淡蓝色的书上,这本书就是《二三事》。没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喜欢蓝色,喜欢这种素朴的颜面和简单的书名。我把书抽出来随手翻看,很快便被安妮的文字吸引。我站着读了三十多页,便决定买下她所有的书。
安妮的文字有种让人摒息静气的魔力,直抵心灵深处。她对生活与人性的许多描述和感受都能在我心里引起共鸣。她说:“两个在陌生旅途中邂逅的女子。各自生存的阴影。信与不信。记忆所代表着的遗失和记得。最终,他们又走回到旅途之中。在这里,旅途亦代表时间。”生存的阴影在旅途中可能浅淡,但很难消弭。
我喜欢安妮的叙事风格。似乎在半梦半醒中喃喃自语。周围的一切她都不介意,她只关注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然后用文字把感受一层一层剥离。你若懂她,就跟着她走进一个真实、困惑、挣扎、清醒、无奈的世界。这也是安妮所期待的读者的态度:懂她便停下来,跟着她的灵魂泅渡。不懂也不打紧,大可把书随手一扔,挥手作别。
安妮是不迎合读者的。她只忠实于自己。 安妮说:“至今喜欢的小说,仍旧是那种往内探索的类型。类似于一个封闭的暗的容器,看起来寂静,却有无限繁盛起伏隐藏其中。亦不需要人人都来懂。因那原就是一种暗喻似的存在。有它自己的端然,就像一个岛屿。断绝了途径。自有天地。”“任何事物均无定论。也无人可以做主。诸多感情或者思省,原就是一个人内心里的自生自灭。”
人生中的来往过客如夏日雨滴,碰巧那滴在了你唇上的雨滴滑落你心田,就此驻留下来,也有些雨滴可远可近,可实可虚。然多数时候不过是东边太阳西边雨,路人而已。这便有了孤独和焦虑,更多的时候是淡然和漠视,因为自己都是路人,何况他人?这是必然的结果。所以,安妮在她的书中也是疏离淡然的。只有灵魂在游走。安妮认为“对读者和作者来说,书有时候是用来接近自己内心的摆渡。为了离开某处,又抵达某处。”的确,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借助书的力量泅出内心的困惑,实现内心摆渡,以从此岸度到彼岸。
在阅读中我发现,安妮非常喜欢使用句号。它使语言的节奏凸现出一种钝重的力量,让你不由自主的要放慢阅读的速度,思考每个句号后面的真实生活。每个句号都是一个画面,一段故事。沉静简约。安妮表面上是“无所事事“的,她只是”观照内心。就如同沉入到 河流底处,深深潜入,没有声音。”
《二三事》这本书以人名为章节,讲述了良生,莲安,沿见,恩和,盈年的故事。 在良生看来,爱情即使散了,“但那仍旧是恩慈。”不过回忆里是“一地冰冷的尘埃而已。“
莲安喜欢丰盛浓烈的活,她不喜欢幻觉,因觉着那没有温度,因此对于莲安来说,良生所象征的富足生活带来的不匮乏的安全感,并且有理性而节制的温情,在物质和精神上,高贵而洁净的良生都成为了莲安强有力的偶像。但莲安知道自己得不着他,因她是被良生所施舍的。施舍里面产生不了踏实的爱情。
时间对于沿见无线缓慢又无限迅疾,所以他必要不留余地的浪费它。他遇见莲安又离开莲安,只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不留一丝缝隙。然而没有缝隙的人生如何呼吸?
兜兜转转之后,盈年和莲安都终于明白:爱里面若有太多的贪念和胶着,反而会离散。明白这点,盈年和莲安终于走到一起,过着素淡自然闲适的日子。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无止息。”我想这就是安妮在这本书里要传递的关于爱的信仰。
在《二三事》里,安妮数度用到“洁净”这个词来形容她所欣赏的人与物的气质。一个很普通的形容词,在安妮的书里却有了特殊的力量。它不仅指外表的整洁干净,这样的男女满街都是,它更多的指向一种精神世界的纯净——平和,仁慈,通透,感恩,温暖,自律,对人、对己、对事都有达观的理解。
看完安妮所有的书,我不禁想:安妮美吗?我没看过她的照片,不知道。但我想她是美的。只是孤傲,冷冽的眼神从遥远的某个虚空环视人间,心其实柔软。向往红尘,却又因为要坚守某些信仰,游走于红尘边缘。
安妮的美在她的书里俯拾可见。
这样柔软敏感犀利的女孩,生活对她会很不轻松。无论繁华还是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