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个课程的时候,老师讲到情绪这个问题时,用“垃圾”来形容,老师说:我们每一个人,当内心的情绪垃圾堆积满了,需要及时倾倒,否则,就会爆发。在印象中,很多的心理类文章,往往会把引起人们强烈感受的一些情绪贴上“垃圾”的标签。
当一些情绪被贴上“垃圾”的标签时,自然让我们再也喜欢不起来了。面对我们不喜欢的情绪,比如,悲伤、烦躁、愤怒、恐惧等等,我们常常说:“我陷入了**情绪”,“我要克服**情绪”,或者是“我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所有这些对情绪的表述,中心思想是相同的:这些情绪是不好的,是与我们对立的,要么是敌人、要么是捣乱分子。
当这些情绪发生的时候,我们总是本能地采取各种各样的策略去逃避感受这些情绪。
我们是怎么样去逃避感受自己的情绪的呢?我举一个例子。
有一天,受朋友邀请,我去参加华德福幼儿园冬至夜的深冬花园活动,现场需要持续保持安静的气氛。在活动过程中,有两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不停地在说话,我走过去蹲下来小声对她们说:我们需要保持安静哦!其中一个小女孩指着我冷冷地说:“你走开”。一瞬间,我感觉到被难堪的情绪淹没了,下意识地向左右两边快速扫瞄一下,看看有没有人看到了我这个尴尬一刻。
我退回旁边后,这种难堪的感受让我感觉烦躁(愤怒),然后我安慰自己说:她一个小女孩,说话是这样子的,你理解的,就不要跟她小孩子计较了。后来因为活动的进行,我就慢慢忘记这件事情和这种感受了。
第二天早上,一个人呆着的时候,那个小女孩指着我叫我走开的情景开始像小虫子一样,在我脑子里钻来钻去,我不想去想这件事情,我已经计划了当天上午的工作事项。可是,我越抗拒,这条小虫子越烦人,满脑子都是那个小女孩冷冷的表情,我根本安不下心来做事。
我察觉到,我在拒绝感受这种难堪、羞愧和烦躁(愤怒)的感受,我用自我安慰以及转移注意力的策略逃避感受自己的情绪。当我觉察到自己的抗拒后,我拿起笔,把昨天的事情经过和感受记录下来,进行书写疗愈,当我写完之后,昨晚事件的感受就消失了,不再困扰我。
感受自己的情绪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会本能地去逃避感受情绪所带来的痛苦。既然这些情绪会带来痛苦,那么,这些情绪理所当然就应该是“垃圾”了,不是吗?这些情绪当然不是“垃圾”。
每一种情绪,都是一种能量。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乐,情绪是我们的内在体验在外在的感受表达。每一种情绪,都有用处,每一种情绪,都不可或缺。
2015年,有一部动画片《头脑特工队》,对情绪做了一个很生动的解读。影片归纳了人的五种基本情绪,分别是:喜悦、恐惧、愤怒、厌恶和悲伤。
影片里分别用乐乐、怕怕、怒怒、厌厌、忧忧这五个角色的名字,对应这五种情绪,同时也代表着五个角色的性格心理。
乐乐的任务就是让主角小女孩莱莉时刻保持好心情。乐乐总是无忧无虑,乐观开朗,时时刻刻都在寻找快乐。
怕怕的主要任务是保障莱莉的安全。他总是留意着外界的环境,评估莱莉身边可能潜在的威胁。
怒怒总是积极地为莱莉争取公平的待遇。当莱莉遭受攻击、侮辱时,当莱莉的意愿被无端压抑时,当莱莉受到挫折或伤害时,“怒怒”就发威了。
厌厌固执又诚实,她和怕怕一样,同样具有避险的功能,她保护莱莉的身心不受毒害。
忧忧的作用是什么呢?刚开始没有一个人知道忧忧的角色有什么用。事实上,整部电影的情节主线,便是一个关于重新认识,并且珍视“忧忧”的故事。
影片中,“忧忧”第一次发挥功用,是在莱莉童年时的幻想伙伴“冰棒”看到他的月球车被清扫进遗忘深谷、嚎啕大哭时。乐乐使出浑身解数、百般逗乐和鼓励,却都没法让冰棒振作起来。这时,忧忧来到冰棒的身边,拍着他的背,叹着气,告诉它,这确实是一件很让人伤心的事情,让冰棒悲伤的情绪瞬间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在这里,影片触及了“忧忧”的第一重功能:悲伤体验的宣泄。
影片高潮处,被愤怒主控的莱莉决绝地离家出走,坐上了开往故乡的大巴;此时,她的头脑中枢的情绪控制台“锁死”了,莱莉完全失去了控制,怕怕、厌厌、怒怒、甚至乐乐都无法再操纵情绪控制台。最终重新激活了控制台的,是“忧忧”,也只能是“忧忧”——因为悲伤,是人性的最后一道防线。
悲伤的尽头是接纳,悲伤体验是一个和自己连接的机会,自然的悲伤包含着疗愈,唯有面对,接纳,拥抱悲伤,才可能真正的拥有更丰富的情感,更多层次的快乐。一个人在充分地体验悲伤之后,会接纳那个巨大的失落,开始新的生活。
情绪就像是一位信使,每一封信都来自于我们内心,每一种情绪,都是内心想要告诉我们的私语。
当我们持续地感觉到某种情绪的时候,例如难过或者是愤怒,说明了我们需要去感受我们内在的伤痛了,伤痛在通过情绪这位信使,呼唤我们的关注。关注我们的情绪,倾听它们带来的讯息。
逃避不去感受我们的情绪,将会使我们变得麻木,或者会让情绪变得更加激烈,甚至失去控制。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时,他会在脑子里反复咀嚼让他生气的事情,然后变得更加气愤(俗语所云“越想越气”)。就像最开始的例子那样,当我不去感受自己难堪、羞愧和烦躁(愤怒)的情绪时,我的脑子会不停地反复播放这件事件,并不断地强化这些情绪感受。
当一种情绪升起的时候,全然地去接纳它们,感受它们,感觉它在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反应,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那个部位,感受它。当我们这样做时,自然的就会把这种情绪背后的想法和感受从潜意识带到表层。它们会引领我们去看到,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曾经发生过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引发了我们什么样的情绪感受,而在情绪感受的背后,我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是需求被爱、被理解、被信任还是被看见?
只有当我们去感受内在伤痛的时候,只有当我们去处理内在课题的时候,我们才不会不断地被类似的事情所影响,内在的伤痛才会疗愈,我们将重新获得埋藏在伤痛之下的生命力,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