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为奴十二年》
作者:所罗门·诺瑟普
类型:传记,回忆录
推荐:四星
2014年,电影《为奴十二年》斩获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配角三个奖项。今天要说的这本书,就是这部电影的同名原著《为奴十二年》。
《为奴十二年》不是一本小说,它是所罗门·诺瑟普根据自己不幸沦为奴隶并在十二年后重获自由的经历所撰写的自传。
19世纪40年代的美国,奴隶制在北方行将就木,越来越多的人反对它的实行,积极推进将之废除的进程;而在南方,奴隶制方兴未艾,奴隶仍被自然而然地认为是奴隶主(多是种植园主)的私人动产,和牲畜无异。
所罗门·诺瑟普的父亲,敏图斯·诺瑟普曾是美国北部纽约州诺瑟普家族的奴隶,他忠诚正直、勤勉踏实,他的主人去世时,在遗嘱中解除了敏图斯的奴隶身份,因此虽为黑色人种,但所罗门一出生即是纽约州的自由公民。
得益于敏图斯对教育的重视,所罗门不仅读书识字,还拉得一手好小提琴。二十岁那年,所罗门和妻子安妮成婚,多年后,他们育有两女一子。一家五口的生活虽不富裕,但他们肯吃苦奋斗,又勤俭节约,如所罗门自己所说:
迄今为止,我的人生一直平淡安宁。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黑人,我和我的家人怀揣着最不起眼的梦想,用心去爱,去劳动,在这熙熙攘攘的世界努力向前。
风云突变。所罗门为了多挣钱,凭借拉小提琴的手艺,同两个自称来自马戏团的白人一路向南,边走边演出。钱挣得不多,但两个白人对所罗门一直不错,这让他放松了警惕。他们趁所罗门醉酒朦胧之际,将他卖给了奴隶贩子伯奇。
被关进奴隶场的所罗门对伯奇等人抗拒道自己是自由人,回答他的却只有沉重的木棒和让人皮开肉绽的皮鞭。很快他就明白,声称自由只会带给他肉体上的痛苦,如果他不顺伯奇的意,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下杀手。
两周后,所罗门和其他黑奴乘船启程,被送往位于美国南方新奥尔良的奴隶场,等待买家挑选。途中所罗门被奴隶贩子改名为普莱特。
所罗门幸运地被一位宅心仁厚的牧师挑中。在牧师偏远的林区住所,虽然作为奴隶,但所罗门度过了安逸的劳作时光。他聪明、忠实,自己动手为主人造出了织布机,开拓了伐木场的水运路线,深得主人赏识。在温和善良的牧师这里,所罗门或许劳累,却从未经受拷打责骂。
好景不长。牧师因经济上的意外变故,不得已把所罗门抵押给了帮牧师家干活的阴险残暴的木匠作为工钱。
在喜怒无常的木匠手下,所罗门才真正开始吃到苦头。木匠常找所罗门莫须有的麻烦,或者通过皮鞭把脾气发泄到奴隶身上。不管所罗门怎样小心翼翼,木匠还是不放过勤恳的他。所罗门两次反抗木匠的暴力,两次走到死亡边缘,都多亏牧师的帮助,才留住性命。
木匠再次转手,把所罗门卖给棉花种植园主埃普斯,在这里,所罗门忍受了漫长的十年奴隶时光。埃普斯粗鲁蛮横,打心眼里认为奴隶就是畜牲,是他的个人财产。所罗门和其他奴隶天亮前爬出四面透风的小屋做工,常常干到半夜埃普斯满意才回来休息;他们只能吃比猪和牛吃的玉米粒还要差的玉米棒,以及常因腐败而爬满蛆虫的熏肉。他们还得时刻悬着一颗心,因为那个不讲道理的主人喝醉了酒就会随便用鞭子抽人,有一次甚至差点直接割断无辜的所罗门的喉咙。
一刻也未遗忘千里之外的家人的所罗门,终于等来了命中的贵人。给埃普斯修整房子的工匠贝斯,是南方少见的奴隶制的坚定反对者。经过小心翼翼的试探,所罗门才信任于他,并请贝斯帮忙寄出来之不易的求救信。贝斯也没辜负所罗门的信任,他冒着被种植园主发现的危险——在奴隶主看来,解救奴隶的行为会给他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送出至关重要的信件。终于在几个月之后,所罗门的朋友和当地政府的治安官突然造访种植园,带走了所罗门。走完必要的法律程序后,所罗门终于于十二年后,回到了家乡的家人身边,重新品尝到自由的味道。
所罗门的奴隶生涯结束了,可奴隶制并没被连根拔起,和他共同餐风宿雨的黑人们还在奴隶主的皮鞭下苟且偷生。
甚至到了今天,即使奴隶制已经不存在于美国,它的影响余威尚存。在某些人的意识里,“黑人”还是不时和“下贱”“卑微”等词汇莫名联系在一起。
所罗门能逃出生天,在于他十余年的隐忍以及未曾停歇的希望。深究起来,他能“隐忍”正是因为“希望”。他想回到家人身边,所以他得留好这条命,再苦也没放弃坚持。梦中妻儿的身影折磨着他的精神,又支撑着他的精神。贵人的出现让他的希望有了出口,贝斯在希望还没冷却成绝望时把它变成了现实。
连所罗门自己也说,奴隶主并不是这场种族压迫的始作俑者,他们只不过是存在于并顺应这种制度。但他们的行为大大加深了种族间的裂隙。奴隶主禁止奴隶读书写字,不允许奴隶拥有纸和笔。奴隶们无法意识到自身和主人同样属于人类,也从未体验过自由意味着什么。一旦一个人从小就抱有自己低人一等的想法,即使给了他身体的自由,他也一辈子没法在思想上翻身。
再把范围扩大,“贴标签”的行为俯拾皆是。“农民”“穷人”等标签以及地域性的偏见,常常左右人们的言行,演化出激烈的冲突。
我们可能觉得,这种深埋于根处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除了隔岸观火,能做的改变实是甚少。但一个人的努力,未必不会对“去标签”行动做出真正的贡献。贝斯坚持帮助所罗门逃出桎梏,改变了所罗门的一生;所罗门写出的《为奴十二年》,以及改编后获得奥斯卡奖的同名影片,无疑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种族偏见的消弭。这一切都源自1852年贝斯的良心善举。
所罗门·诺瑟普的语言朴实,情感的真实弥补了文笔的不足。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对善良之人的感恩,对恶毒之人的厌恶,对亲人的日夜思念,都来自于一颗不断跳动着的鲜活的心。《为奴十二年》的所谓“情节”也许没有小说般跌宕的精彩,但“真实”,自有它的动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