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一出生就接受着父母的爱,直到长大后交了朋友,有了爱人,渐渐地学会去爱身边的人,去接受陌生人的爱。爱与被爱贯穿了一个人的一生,如果一个人在仅有一次的短暂人生中,未曾领会到爱的美好与真谛,人生也定会黯然失色。
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的开篇发问,爱是一门艺术吗?人类终生都在克服恐惧感与孤独感,正是爱的诞生,是人类之间有了连接。弗洛姆在第二章中提到了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包含: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爱是对所爱之物积极地关心,如果你爱一朵花,就要去积极地浇灌它。如果只是赞叹花儿的美貌,而不去做出积极的行为呵护它,就如叶公好龙一般。
何为积极地关心呢?就拿钢铁直男屡遭吐槽的多喝热水梗来说,女生身体不舒服,一句多喝热水就打发了,虽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显得比较敷衍。给妹子买包姜糖送过去,比多喝热水真诚多了。又如,某天你突然不小心滑破了手指,而你的男朋友只是在一旁着急地喊着,好心疼你,而不去下楼买个创可贴或者马上给你止血,这都不是积极的关心。关心和爱护还包含一份责任心,责任心是对方的生命不仅与他自己有关,也与我有关。
第三个要素是尊重,在爱中要尊重所爱的对象。我们爱一个人是爱他的本身,而不是让他变成我们喜欢的样子,成为我们的奴役之物。在恋爱中,不尊重对方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女生很可能因为男生爱看球赛,爱玩游戏,忽略了自己而大方雷霆,强迫对方放弃这个爱好。或者很多男生不能忍受女生穿很短的裙子,穿某种风格的衣服。以上类似的行为都是以自己的好恶为评判标准的,没有尊重所爱的对象内心的需求。这种控制型的爱在中国父母与孩子之间尤为显著,父母往往因为孩子没有“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秀,而贬低孩子。或者是用自己的喜好强迫孩子做出某种人生选择,再抛出一句“我都是为你好”,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这不是爱,是以爱之名的捆绑。而很可惜的是我们国家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我们把顺从当孝顺,而忽视了一个内心真正的需求,这其实是一种无形的抹杀,有的人在控制型的爱之下可能终其一生找不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忽视内心的需求而丧失自我。
爱一个人或是物,首先要认识这个对象,积极去了解,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才能在爱中了解在他的本质。如果不去了解对方,只是陷入自己的幻想之中,就不能爱他的本质,这种情况就像暗恋一般,爱上了的那个人只是自己的想象。如果不去深入地了解对方,更谈不上积极的关心了。还是拿花来举例子,你种植的花的时候,会了解它的品种,喜阴还是喜阳,多久灌溉一次。深入了解之后所做出的的行动才是积极有效的关心,不然就很有可能就是残害花儿也不得知。
对爱的种种误解
其一,我们总以为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爱的对象就会领悟爱的真谛,获得幸福,而不去培养自己爱的能力。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行动,灵魂的一种力量。如果只要有一个对象,就能获得真爱,就像你要学会弹琴,只要有一把吉他就好了。爱是一种能力,从爱一个人到爱全世界,这就是爱的意义。
其二,我爱,是因为我被人爱。男人努力工作拥有社会地位,女性则花费时间装扮自己吸引男性注意。我们觉得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就值得被人爱,而忽略了去主动爱的能力。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具备爱人的能力,这是成熟的爱。
弗洛姆在书的结尾处写道,“相信爱情能从一种零星出现的个别现象发展成为普遍的现象,是一种合理的信仰,这一信仰是以认识人的本质为前提的。”以爱为信仰,爱人如爱己,培养爱的能力,是一个人一生要不断学习的课题,爱与被爱才是我们存在过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