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81-86年读的小学。小学叫工农小学,小学大门朝东,对着王屋,门口是个很大的场地,场地似乎没有什么用,除了奔跑,或者“斗鸡”(抬起并盘起膝盖,冲撞)。
小学北边西边是农田。南边挨着另外一个院子,那个院子里面是扎米厂,爸爸妈妈挑着稻谷,送到机器里,出来的是白米和稻糠,白米里面还是有细糠,回来用筛子筛一下,稻糠用来喂猪。
那个院子里似乎还有油坊,把油菜籽放进去,出来香油,还有油饼,油饼就是渣子了,但是很香,闻了特别想吃,油饼似乎是用来肥田的。
那个院子里似乎还有个诊所,有个赤脚医生,他的骨科特别有名,几个乡镇的人都来找他看,就是看跌打损伤,接骨头,据说位置拿捏很准,后来,他的儿女上了正式的医科大学。
另外,他的书法很好,可能也会写古体诗。他的口音似乎不太像本地,可能是有故事的人。他曾经给过我甘草(一种中药材,片状),嚼着吃,甜甜的,当糖了,这味道现在还记得,真得感谢他了!
小学是一年级一个教室,二四年级一个教室,三五年级一个教室。一年级人多,那时候流行留级,可能是教室不够用,老师故意不给及格,然后就重读一年级。
上课时,老师先告诉四年级学生你们预习,然后先给二年级上课,上了半节课,安排二年级做作业,然后开始给四年级上课。三五年级也是这样。
教室没有课桌,是一个长条木板,两头是砖砌的台子,板凳自己从家里带,教材是有的,每人都发,学费大概是2.5元,每年涨0.5元或者一两元。
学校好像就三四个老师。记得学校有个校长,姓廖,没教过我,教过我哥哥。语文老师很慈祥,我给他提过意见,就是说学校很少发奖状,导致我得不到奖状。数学老师很严肃,经常给同学罚站。这两个老师一直教我,他们是民办老师,家里还有田地,后来后来听说转正了,工资才涨上去了。
到了五年级,来了一个年轻的老师,是唯一的公办老师,教数学,也教唱歌,那是多才多艺啊!后来,他去了县政协,再后来又在县里当局长。
快到中秋了,想起了月饼。我有个小学同学家里开糕饼坊,做月饼和小饼子。大概是五年级中秋节,老师组织我们买了几个月饼,一起分享,嗯,想想就流口水。小学,由于留级,由于辍学,上到五年级,就8个人了,7个男的,1个女孩,当时称“八仙过海”。
工农村的孩子都上工农小学,主要是檀屋、王屋、廖屋,大都姓檀、王、廖,有几个同学姓汪。小学没有什么作业,语文老让背课文。记得有个同学告诉,上学期不用发奋,下学期再努力,下学期考及格就能升级。
后来,工农小学被合并。世上再无我当初读过的工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