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目:颠覆平庸
阅读时间:半小时
阅读困难:晚上才收到书,所以是在带儿子上课时看的,被打断几次,明天白天专心看。
阅读收获:
勤奋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选择。
“为什么越有能力的人,越是选择忙?”因为他们有欲望,有目标,体验过心流时的美妙,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还有很多,或者希望让“自己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转变为显性的优势,又或者愿意突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边界,追求更开阔的领域。所以他们选择勤奋,习惯勤奋。习惯具有两个要素:一是长期,二是模式。好的习惯能形成良性循环。越有能力越努力,越努力越有能力。
选择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
选择的概念里包含了舍弃,舍弃是因为相比之下,留下的更有助于实现目标。所以选择背后是有清晰的目标。这个目标就像指南针,在你迷路的时候告诉你方向在哪里。
选择是智慧,因为只有独立思考、经过认知系统的筛选才会做出当下最有利的选择;选择是能力,因为只有将智慧的选择加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变成隐形知识,才能找到“成功的捷径”。
这几天群里讨论屯课的事情,有人觉得屯了课用时去学,不会焦虑;有人觉得课屯多了,一直拖延,会焦虑。所以遇到有“诱惑力”的课时,你选择屯还是不屯?
其实取舍的标准在于:能不能解决你当下的问题?对于你的目标有没有帮助?你当下的精力是否允许?
还有,有人对比线上和线下课程的学习效果,在我看来,这个说到底还是个选择问题。从概率论上讲,在线下课体验效果好的概率更大,但这里存在多个维度的条件。
比如:概率是有条件的,针对的也是大多数人一般情况,不能说明“黑天鹅”不存在,代表的也不是个体,针对你自己,这个概率是不是有效?
再比如:目前急需解决问题,而客观条件根本不允许线下课,或者线下付出的成本(相同目标,付出的时间、经济代价)更高,那么你还会选择线下吗?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改变
最近两三个月,我不断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状态,寻找最“舒适”的学习模式,今天反思这个过程,最大的进步在精力管理方面学会“精细”的选择。
以得到app为例,在横向的学习方式上,我是这样安排的。几个课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超级个体”,所以我选择的学习方式是听一遍,看一遍,写一遍,并留言反馈,目标是建立能力的提升;李笑来老师专栏是为了打磨概念,升级认知,所以我每周记录一个关键概念,结合问答内容理解,目标是实现认知的提升;薛老师的专栏对我来说比较难,目前我每天记住一个原理,练习在生活中的应用,因为我的目标是懂点经济学,开阔眼界,在决策时能会用经济学的理念,到目前这个专栏对我的认知的冲击是最大的,对思维的拓展确实很有帮助,现在时不时的会想想这件事的成本怎样,涉及什么经济学原理,如果用了这些个原理,决定是不是会不一样;魏的专栏内容以前基本都学过,所以现在的目标只是为了省下梳理育儿理念的时间,也为了在育儿方法上给自己提醒;其他专栏基本跟知识新闻一样,只为与世界连接。
在纵向的时间管理(也是精力管理)上,根据学习重要程度和自己的工作生活规律来安排,古典老师专栏和李笑来老师的会在白天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学习、思考和做笔记,如果有时间会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薛老师和罗胖的会在路上能够专心的时间听,其他音频都是在健身、洗澡、疲劳或者做不重要的工作时间听。现在工作比较忙,每天可以看书的时候少,所以我尽量把可以用音频学习的不那么重要的内容留在路上听,把珍贵的安静时刻留给阅读。
明天要解决的问题:安静看书,进入心流,真的很享受心流中忘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