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情人节”与妻的弟、妹四家人去K了回歌。朦胧中听到有首歌里有“蒙娜丽莎美丽的微笑”的歌词。酒虽然喝多了,但我还是愣了下!回想、搜索、过滤、反应!得出一个结论:在我历来的印象中,蒙娜丽莎的微笑并不美且并不神秘!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油画,500年来,众多涉及了方方面面的权威人士对她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各种各样。蒙娜丽莎这幅油画相传是达·芬奇的自画像,也有人说画像的原型是个男性同性恋者,还有人说是个孕妇,甚至有人从该画的人物体态上看出了这原型死于心血管病……
初次看见《蒙娜丽莎》是刚上初中的时候参加学校的“美术班”学习绘画,在老师不注意时偷看了老师的资料。当时的感觉就是个丑老太婆在画像中的故作姿态。这第一眼的感觉奠定了我对蒙娜丽莎所谓神秘的微笑不认同的基础。或许是审美观点的不同,或许是年龄太小的缘故,总是觉察不到“蒙娜丽莎”到底美在哪里。就像后来老师逼迫我们对着一尊没有生命且残缺不全的石膏像画素描一样,总是没觉出这断了臂的维纳斯的残缺美到底美在哪里。蒙娜丽莎的美没看出来,所以她的微笑也变得神秘,即便是神秘的微笑,估计也好像是玛雅文化预测的“2012”一样神秘了。同样,维纳斯的残缺美也就变得玄幻了起来。在我看来,由于审美观的差异,一个比任何女人都丑的老女人故作姿态的微笑被定论为“美丽”,残缺不全被定论为“残缺的美”这本身就凸显出太多的权威与定式的影响,或许也同时显现出来了我的无知和叛逆!蒙娜丽莎确实不美,断臂维纳斯也确实不美。她们的美是基于太多的高山一样遥不可及的权威和大师们给出的结论。
人类社会发展繁衍的过程和人类个体自身生长的过程很相似,原始人对自然的了解相当于人类个体从母体中分离出来的一瞬,茫然而不知所措。原始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戴略等于布谷鸟的子女对将他孵化出来的其他鸟类母亲的敬爱一样的无知。生物原始的爱是地球所有生物能够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根本。原始的无知和本能的爱促使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充满认知和了解的渴望,古代先贤、大师若干的理论的集成,展演了人类初期的智慧和积极的思考。抑或是出现了过多的大师的缘故,我们社会的基本规律经过漫长的发展,便从方方面面早就形成了一定的规距或者说叫定律。实际上,人类短短的几十万年的成长历程与之大自然中未知的神秘而言,渺小得不可比!但是人类自身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缺陷,铸就了人类自身的自大和狂妄。从原始社会的各取所需组织者的出现至尧、舜、禹满含期待制度的建立,直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家天下再到民主至上的共和制,出现了太多的先贤与大师,出现了太多的权威与专家。人类早已习惯了权威和定式,早已在不经意间丧失了积极的思考和思维的反叛!因此,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也好,断背维纳斯的“残缺美”也好,注定了都是专家和权威的认证。人类在如山的定论下懦弱得早也失去了哪怕一点点的自主思维。
享受美好的生活,过着悠闲的日子是现实大多数人的想法和追求,殊不知在这慢慢悠悠、浑浑噩噩的享受中人类便慢慢地失去了过多的思考的快乐,这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弱点,人们变得依赖多了,自由少了,思维早已形成固有的定式。但凡能够有点突破的就是能够思考的,能够不甘寂寞的和反叛的。
权威与定式的伟大在于能够让大多数人的思维禁锢在一定狭窄的范围内而使其停滞。这世界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依附权威和定式的思考而行动的地步。假如你的思维与行动脱离了权威与定式规定的范围,你就是另类,你就是叛逆!这或许是当前自然科学的发展远远超越了社会科学的发展速度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现代社会难以出现大思想家的症结所在吧!?
二〇一三年一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