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是我很喜欢的事情。
简单:硬读,一个个字,一行行字,一段段字,一页页字,然后一本书。
——安静的自由
01
微信和朋友闲聊,问我:你是怎么读的书,我怎么就看不下去,看着看着就闹心。
嗯,有的书我读起来也闹心,而且看了一二百页了,我没对上谁是谁,我都不知道写的是啥,然而此书居然呼声那么高,被众人推荐,我就好奇:肯定有可读之处,只需硬着头皮往下读。
我和先生相亲认识的,介绍人说:他母亲是老师。我内心欢喜,至少给加了十分。
在我的眼里心里,老师是文化人,老师都是博览群书的,家中也必有藏书,书香之家自然一家人都爱书、爱读书。
恰之相反,我婆婆不喜欢读小说,读不下去,越读越闹心,甚至觉得内心难受。只能读一些杂志中的短文。
先生不读书,小时候直接被我婆婆一巴掌拍死了阅读兴趣的发展:觉得除了课本之外的书都是浪费时间,都是没用之事。
我的家唯一可惜的就是没有书房,所以主卧被我放了书桌、书架,客厅被我放了书柜,客卧又买了个书桌。我曾经关于家的改造方案是:终有一天要把客厅打造成书房,有属于我的一片天地。
现在不需要了,我买了一个小房子,直接忽略客厅,三个房间配套书桌、书柜,一家三口一人一个屋,谁也不要打扰谁的天地。至少你们爷俩都不要打扰我。
02
我也不是多么喜欢读书,只是这么多年从小至大,没敢断了阅读。
最深刻的画面,我妈心疼电费,自听说电视特别费电后,电视就是家中一摆设,要不看电视的时候就不能开灯。农村早早躺被窝,我爸看《蒋介石传》,我和我哥每人捧本闲书看,谁看困了谁就睡了,我想我们哥俩的近视都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最后那个把灯关了。
后来我爸厂里要求订阅报纸,我就开始看报纸,放在厕所,前前后后每一栏我都看了再用(请忽略此行文字);我哥从当老师的堂哥那里借武侠,我就跟着看武侠;我哥上了班在邮局上班,把单位旧杂志拿回家,我就跟着看各种杂志。
没书读的时候,家里关于饲养奶牛的书我都看了。
我一直觉得如果我生活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中,我指的是借书、看书方便的场所,我想我可以在最好的年纪读更多的书,有些道理我能更早的明白。
但是大学三年,回头望,全让我浪费了。
也去校图书馆借书,但是看一点就觉得没意思,还回去借另一本,再看一点,依旧看不下去,再还再换。大学下来,我的印象就是除了高中学友送的《傲慢与偏见》,一本像样的书也没读,但图书馆每个月的杂志都看了。
03
参加工作后,我要求自己每周去一趟《老祖书屋》看杂志,一本本看,在众多的杂志中觉得《37°女人》不错,坚持订阅了这么多年。
我不读校园小说,不读都市,不读言情,觉得此类书离自己太远(当然,自己离哪本书都很远),没有营养价值。拒绝电子产品阅读,觉得失去了读书的乐趣,享受书在手中,一页一页翻,一点点变薄的拥有感、成就感。
我坚持买书,赶上重大的优惠活动,为了满多少减多少,在网上总是要买上几本。同住宿的娟姐老公也喜看书,我们之间还互相推荐交换书看。但凡身边长辈推荐的书籍,我都买了,可能年龄阅历的原因,有的书真的看不下去,至今仍书架放着。
所以到我结婚搬家时,我已经有一柜子的书做嫁妆。
04
近五年,每年给自己定书籍名单,要求自己读完,但总是打乱节奏。就跟插队似的,正看着一本书的时候,忽然发现更有趣的一本书,那么之前的书就放下了,不知道会放到什么时候,时间最长的《红与黑》放了两年多,于去年拿起重读完。
小时候看书,我爸说:看傻了,有一段时间不让我看书。我觉得是一个卡节,就是不管什么事都有一个过程,都有瓶颈期,自己的心灵在那纠结来纠结去。我那时候就是有点太信书,加上叛逆,觉得书中句句在理,全用来和爹妈对着干。
后来看书,应该是《挪威的森林》有个人物说的:时间短暂,只读作者死了一百年以上的书。(大概意思是这样)
我想:说的对啊,书籍那么多,根本不可能看过来啊!如果这本书已经在世上流传百年,每年还有那么大的销售量,可见这本书是经历了多少人的阅读和洗礼。
就开始搜罗名书、买名书,我倒要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多年这么多人还依旧痴迷。
也有特别喜欢的书,余华老师的《活着》,到手后一口气读到后半夜,哭的稀里哗啦,还在书的最后一页写了读感。之后又读了两遍,而且我把此书强烈推荐给每一个让我推荐书单的人,都建议他们读一读,总会有感悟。《傲慢与偏见》至少读了五遍,每一次读因为不同的时间段自己的角色变换,都有不一样的感想。
其实关于读书,啥也不用信,有的人说:有的书是毒药、是垃圾,读了只会腐蚀灵魂、浪费时间。要读好书,读书要思考,否则不如不读书。还有尽信书不如无书。
别对读书抱那么高的要求,也别认为自己就真能从书中顿悟多深的道理。
你要这样想,有的人喜欢看,有的人喜欢听,有的人喜欢看文字,有的人喜欢看视频。我从未觉得读书高雅哪去,那就是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而有的人就是觉得这种打发时间的方式最适合自己。
况且为何老要抱那么高的目的性。
我引导孩子读书,是我觉得读书很有意思,如果他不喜欢,很抵触,那么我也不能强求,那只是我很喜欢阅读而已。龙应台、麦家那么有名的作家,读的书老了去了,关于教育儿子,关于亲子关系,也曾一度紧张、苦恼。
所以我只做我该做的,那么,是否入道那是孩子的造化。
05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十大名著里最长的,人物众多,二个月过去了,我带啦看到二百页了,不知道啥是啥,我硬往下一个个字读着,看上两页就困得不行,全当催眠了。
《百年孤独》那么有名,我第一次没读懂,是至今读的最费劲的一本书,读到一半折回重读,画人物关系网,读完我也并未觉得好到哪里去。
我挺佩服作者的,每一位都是伟大的艺术家,是多大的想象力、构思,尤其那些旷世名作,那可能是作者一辈子的心血。
最近为了有素材可写,脑袋里有点东西,开始看散文书,吸收一下大师的写作手法,或者因他们所写,自己也能突发一篇文章的灵感。
以前关于散文书我是从来不看的,我喜欢长篇小说,很长很长那种。散文一篇篇的觉得没意思,而且就跟我键盘敲击似的,翻来覆去,无非都是变着法的讲道理。
看了两本后,不那样认为了,文章虽短,但写作手法高超,语句精炼唯美,道理入心。还是给自己造成很大的震撼的,好像是洗脑了一样,让我兴奋几个时刻,然后敲击出此刻的文字。
06
我婆婆睡眠不好,但是只要给孩子讲绘本,就犯困,尤其中午老太太困得不行,儿尽选一些长的故事让奶奶一本本的读,儿就负责监督奶奶,一看奶奶不出声了,就开始捅咕奶奶,哈哈大笑,反而成了他的乐事。
三年前先生要读书试一试,我说《曾国藩》应该是每个男人应该看一看的,他看了几十页没看下去,又放回去了。
在我的影响下,他从前年开始读书,办了这座小城两个读书馆的借阅卡。我俩观点不一:我喜欢的书,想读的书必须买回;他只喜欢借书,也好,省钱了。我喜欢外国文学,他只喜欢中国人写的书。
他从矛盾文学奖书单开始看起,去年一年的时间,他已经读的差不多了,去年他的阅读量不次于我。今年因为疫情在家憋着,无书可借,他重读《曾国藩》竟觉得有趣的很,成了继《平凡的世界》,他第二喜欢的书。
我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他每次去借书,顺便给我捎回一本散文。关于书,我们多了一些交流,也成了娶了我之后,他挖掘了自己的一个兴趣爱好。
他说:因我让他发现读书的乐趣,记功一笔。
07
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如果关于读书,哪一句让我最喜欢,就是这句。
像什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一种艺术,读书能提高气质、净化心灵等等。
嗯,太大了,我只想和它做个朋友,闲时随手拿起读一读,不闲也定期想起它,也要挤时间看一看它。不管去哪,身上总要带本书,每天读一读,全当和朋友闲聊几句,有的能聊一块去,内心欢愉,有的不得我心,弃之。
朋友说:不喜欢读书啊,看不下去,也不知道读啥啊!
去书店或者图书馆,到了那样的一个环境,放眼望去,全是书,还有喜欢读书的人或坐着或站着。你总会被同化一点点,然后再多去几次,就沾了“书生”气,你也想拿起一本,不管是封面吸引了你,还是书名吸引了你,我想你都想翻一翻:写的啥?
然后只要你认识字,那就一个个字往下读,一行行读,一段段读,一页页读。即使你读了这一段忘记了上一段,读了后半部忘记前半部,都没关系,你要做的就是把一个个文字读下去,读到最后一个字。
读书就是和自己的一场战争,干掉一个个小蚂蚁(汉字),合上后,满心欢喜,此书爱讲什么讲什么,反正我看完了。
关于书的内容,记不住的都是垃圾,记住的才是心灵共振,如若还吸收了点营养,多了点感想,全当意外收获。
END
此刻看文章的你,请务必照顾好自己
做你喜欢的事,并努力坚持,看看会有怎样的结果。
——安静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