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排云一鹤
第十节 生活在诗歌里的两性爱情
文字的出现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划时代的进步。他不仅突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展。文字开始只是记录简单的语言和事件,后来不断发展,表情达意,抒发思想感情,甚至表达超时空的想象和模拟。
同时,文字的出现和使用,使性及两性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冲破两性接触的语言和身体局限,还可以用思想和意念去表达和交流,使性和两性关系更加充实,更加有内涵,更加色彩琉璃。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直到现在,人们还经常将脍炙人口的诗词歌句吟上几句。《诗经》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的比重。《诗经》中的爱情诗纯朴自然,热情浪漫,清纯无华,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不浮艳媚华,不矫揉造作。
《诗经》中的描述跨越时间很长,前后500多年。因此,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爱情诗有不同的风格特点。总体讲,周代的婚姻恋爱习俗,是一个由开放到保守的过程。
周代初期,礼教初出,遗风犹存,青年男女恋爱及婚姻禁忌较少,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首先我们来欣赏大家耳熟能详的《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一首典型的“男追女”的诗歌,大致意思是:这天风和日丽,燕语莺歌,青春少年徜徉于芳草萋萋的湖畔间。清水粼粼,悠悠,忽然一道倩影深深的吸引了少年:一头乌黑秀发柔滑垂下;身材婀娜多姿,动作轻柔优雅,;舞动皓腕,蜻蜓点水般采撷荇菜。少年神情一呆,莫名其妙的涌出了一股强烈的冲动,如能长拥于怀,此生足矣。他真想冲上去打个招呼,可又怕唐突佳人,愣神间,芳踪已杳。大脑一阵空白,人仿佛被掏空了,一阵懊恼,十分无奈。
不知是怎么回到家里的,满脑的倩影,千万道问题。为什么她没有注意到我呢?怎样展现自己才能俘获芳心?一旦美人垂青,必然抚琴弄瑟,与之亲近;一定钟鼓奏乐,使她快乐……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这是《诗经》中的开篇,语言朴实顺畅,通俗自然。同时,也可使我们联想到当时的两性关系,应该还没有切实履行周礼,男女相爱,顺应性情。见到心仪的女子,并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没有想到彼此的门弟关系,而是直接展开疯狂的追求。承上古遗风,感情自然流淌。
《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会兮。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这是一首很有意思的诗歌,古今理解迥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致意思是:阳春三月,古郑大地,万物回春,春暖花开,芳草绿,百花香,一派清新气象。溱河与洧河两岸,俊男俏女,相携与游,熙熙攘攘,如履如织。一孤男,一单女,女曰走,到处看一看。男人说去看过了。女的再次邀请,陪我再去逛逛,又有何妨呢?男的欣然同往。
两河岸边,一对对情侣,手持香草,临水祓禊,感受春天的气息,享受爱情的甜蜜,祈求婚姻的美满。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互赠芍药,以定终身。
从现在这个角度看,这首诗歌尚未经礼教桎梏,是人性自然、生命活泼的体现,散发着天人和谐,自由平等,愉快天真的气息。但在儒家思想在中国逐渐占统治地位,封建理教逐渐加强时期,这首诗歌变成了卫道士眼中的“淫词烂调”。
通过对这首诗歌的不同态度,我们感受一下礼教前后的差异。在礼教规定中,“男女授受不亲”,“不成婚不见面”。卫道士认为:这首诗歌中的女性不守礼教,生性放荡,这个女孩儿竟然主动去求偶男性,实属淫邪。而男子却不坚持拒绝,也是轻浮之人。两人关系迅速暧昧,互相戏谑,行为不检,有可能发生苟且之事,伤风败俗。而如此诗歌,也一定是“淫词烂调”了。
文字拓宽了人类的思维和想象,丰富人们的思想,细腻了人们的感情。同时,人类繁杂多姿的世界,促进了文字的发展和使用,使其能够更加完美表达人类的需要。
《诗经》中的《关雎》、《溱洧》两首诗词,成形于西周初年,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情感自然流淌,爱情随性而为的两性世界,较之后世礼教下的悲剧与抗争,确实令人神往。
请看第11节 生活在诗歌里的两性爱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