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早在之前就打算写一篇关于《传习录》的心得,因为重度拖延,迟迟没有下笔。昨天赶论文,破记录地写了5000字左右。绞尽脑汁的论文,这个“噩梦”终于被赶走。写论文让我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不练习只会越来越生疏。正准备关机时,心里有个声音告诉我“既然想写,为什么要关机?这样做对不对?”“不对。” 定了三秒,猛然掰开快合上的屏幕。类似的对话,我每天都会进行几遍。一切都是《传习录》的功劳。
缘起。去年11月探望高中地理老师,聊起幼儿读经的趣事儿:
“我家人都反对我把孩子送到私塾,我心里琢磨着怎样和他们斗智斗勇呢!”
"哈哈,我有时候朗读论语,听梵唱,同学说我入魔了。”
“欸,你知道不再过半个月温州有一场读经倡导会,有王财贵教授和杨嵋校长。机会难得,你一定要去哦,我帮你交学费。”
心里一阵犹豫,口袋空空家长肯定不同意我去,但是两位老师是读经界的“大人物”,错过了这一次,恐怕以后再不可能了。权衡考虑,最后,悄悄地找朋友借钱,晚上订了去温州的机票。
到温州后,难抑兴奋之情,第一场讲座王财贵教授——大道至简,实在是如沐春风。王教授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儿童教育内涵要义,指出社会上教育迷思,并提倡读圣贤经典,以启发浸润孩子的人性之心。第二天有幸同文礼书院的学习听先生晨训,每个孩子手里捧着一本《传习录》。先生说:“今天在座的各位是有福气的,不是因为大家来这儿听我上课,而是你们将翻开《传习录》这本千年经典。” 其实当时,我只知道《传习录》是高中历史书上出现过的,其他一概不知。“钱穆先生为中国人开出的必读传统文化书单中,有一本叫《传习录》,其余六本分别叫《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近思录》《六祖坛经》”先生每说一本书名,就像在我心上敲了一锤。作为一名学文科的大学生,满满惭愧,只粗略地翻阅过《论语》,剩下的连作者都不清楚。原来先生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阳明心学,短短3个小时,将阳明心学的精华框架娓娓道来,虽然我已云里雾里,但非常感谢先生,因为《传习录》确实在接下来的历程中为我开启慧命。
启慧。回到学校后,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竖版繁体的《传习录》是半白话。文言文像大补汤,晦涩难懂,营养丰富但主动汲取的人寥寥无几;白话文像白开水,浅显平淡,简单易得却少几分滋味。半白话像山泉,兼取两者之长,饮一口灼灼洗净灵魂渍迹,一股子清气萦绕在心间。读书之事,常常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读经典更是如此。圣贤只讲真理,不讲正能量。比起现代社会的励志类鸡汤,《传习录》之类的经典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或者可以说,经典是鸡汤的开山鼻祖,其用意真切,循循然善诱人。而励志类书籍则良莠不齐,难以望其脊背。所以,读经典不在多在精,反复品味,一遍如晃眼云烟,两遍如淌流溪石,三遍如林飞莺鹊,四遍五遍自有感悟,且愈发醇熟,裨益身心。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大概是古代君子最高的人生追求,大学讲“格物致知,修身治国平天下。”事有本末,物有始终,凡事都有个发端处。朱熹推崇理学,提“格物致知” 先“格物”后“致知” ,认为穷尽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基础,从物的思考对比升华到人的探索。而到明代“心即理”的提出使之受到冲击,"心即理”的主角就是王阳明。阳明先生自幼不凡,十岁便能随口诵出“山近月园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他志存高远,悠悠然有旷世奇才之风,精通儒、释、道,能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阳明先生也曾认同先“格物”后“致知”, 一人在竹林里坐了七天七夜也没能格出物,于是决心抛开前人思想论断,此后一生探求真理。二十年后,终于在那一瞬间顿悟,格心也是格物,心是源头。“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知行合一” “致良知” 构成了《传习录》的核心。《传习录》以阳明先生和寻道者的问答为线索,举例先贤哲思,阐述心的自觉和主宰性。
在阳明的心学世界里,一方面良知在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世人与贤者无分别,其心如镜,不应在照何物上用功,而应在磨镜上下功夫。” “汝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久,黑崒崒自然光明矣。”揭示出立心的必要性。诚其意,和父母相处时,一心只在尽孝上;和朋友相处时,一心只在信义上;和功业相处时,一心只在务实上。如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功夫好名?现在很多迷茫的一代,大多是被外界蒙蔽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焉。关注点全在外面,向外奔波,寻找解救痛苦的良方,殊不知心中的那点灵明才是主宰。不真切的日日缺损,反反复复,拾得的鸡汤止痛膏终会失去效力。这和中庸里的“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一脉相承,大树的根稳固了,害怕枝叶不繁茂吗? 另一方面,“知行合一” 知而不行无异于不知,知得不真切,不能推动实践的知,是虚幻的知,所以知行相互包含,行也要行真知。什么才算是行呢?就是照着知道的道理去做;什么才算是真知呢?很简单,摸着自己的良心问问,“这件事我该不该这样做?这样做对不对?对多少?” 这又回到了刚才说的致良知。孟子主张性善论,说人人都有恻隐之心,见孺子落水皆会同情,从心性本源上道出善。说明我们多数时候是有基本的善恶判断标准的,善和性难以割裂,多问问自己,心会告诉你答案。有的人知道自己做的不对,却限于环境束缚,不敢违抗视角,没有勇气去面对,道理自然不能深入。正如网络语“我们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 装睡的人就是没有良心的人。
释道。大道至简,越是大事,道理越简单。有些道理,我们会花很长的时间甚至一生去体悟。世界太快,太浮躁,物欲生活引诱现代人忙着去追赶它的步伐,逢人便打着提升自己的幌子索要走捷径的方子,而不在心上下功夫。今天一针鸡血,治得头脑狂热。到深夜降临,病复发了又都完完本本的还回来,那才叫“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呢!人说自律是自由的前提,管理自己从新开始,从心开始。人间正道是沧桑,把心安放好,哪一处不是诗与远方。“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生活并不遥远,只要活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以心至诚,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