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依赖男人,也不要试图拯救男人。
否则,你将被男人拖累整个一生。
1
和胡兰成分手后,张爱玲确实如她所说:
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
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所以,她把自己埋到了文字堆里,
继续在写作事业上,不断前行。
这是很好的一种疗伤方法。
没有很多很多爱,至少,还可以赚来很多很多钱。
然而,上帝从来不会任由人萎谢。
恰如一朵花,今年开了、败了,
明年还会享有春暖花开好时节。
于是,在美国麦道伟文艺营里,
初来美国的张爱玲,遇见了德国移民后裔赖雅。
没有早一步,也不曾晚一步。
她决定重新开始,而他亦未爱上任何人。
第一次相遇,彼此都强烈感受到“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的情怀。
他们一起畅谈文学、人生,一起互述衷肠,讲彼此的经历。
就好像,深埋心底的种种,
终于有了倾听的那个人。
或者,更确切的讲,
他们为彼此,
打通了敞开心扉的那堵墙。
他们相谈甚欢,相见日欢。
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就已难舍难分。
赖雅在5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他俩“去小屋,一同过夜”。
此时的张爱玲,不知道有没有回忆起和胡兰成整夜整夜说着话的场景。
她想要的,或许只是一个能够听她说话、并且懂得回应她的人。
毕竟,从出生到离开家,张爱玲从未有过一起说话的人。
她的父母,不仅不倾听她说的话,也极少跟她说话。
她的记忆里,大约说话就是吵架,或是父亲那一巴掌的暴力,或是被关禁闭的绝望。
张爱玲和赖雅相亲相爱的这段时光,两个人恰好都在文艺营。
初到美国,张爱玲难以适应,她需要一个人,如同知己,陪她度过难熬的这一阶段。
而赖雅,年岁已高,常年追逐自由而无稳定家庭的他,需要有个伴,互相依靠、彼此照应。
两个人,又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都是作家,又都在异国他乡。
最重要的是,在还没有真正熟悉的情况下,二人还很聊得来。
可以说,是环境,和彼此各自的需求,造就了他们的难舍难分。
合久必分。无论他们多想日夜不分,分离的时刻,还是毫不留情的到来了。
“去小屋,一同过夜”的第三天,赖雅在文艺营的期限到了,不得不因为囊中羞涩而离开。
把爱情看得无比重要的张爱玲,不仅亲自去送赖雅,还把仅有的一点钱,也给了他。
一个多月之后,张爱玲也离开了文艺营。如果,人生没有如果啊。
如果就此路归路,桥归桥,后来的张爱玲,大概也不至于过着徒有盛名而经济上捉襟见肘的凄惨生活了。
7月5日,也就是两个人分开即将两个月的时候,张爱玲给赖雅写了一封信,她怀孕了。
从来都觉得婚姻是一种束缚的赖雅,忽然想为张爱玲负起一生的责任,他向她求婚了。但有一个要求:必须堕胎,不要孩子。
张爱玲也不想要孩子吧,或者,她认为爱情比孩子更重要。所以,她答应了赖雅的结婚条件。
1956年8月18日,相识仅半年的张爱玲与赖雅,在纽约结了婚。
这一年,张爱玲36岁,赖雅65岁。
2
还沉浸在新婚的幸福中,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向往的张爱玲,怎么也没想到,婚后两个月,赖雅再一次中风,差点死去。
这让还未完全适应美国生活环境的张爱玲,再次陷入了恐慌之中。
为了安抚比自己小近三十岁的爱妻,备受疾病折磨的赖雅,一再地向爱妻做出承诺,保证他不会死去,不会离开她。
张爱玲的内心,实在太脆弱了,但也太容易被哄好。赖雅的保证,暂时缓解了张爱玲的不安全感。但与此同时,赖雅也开始依赖上张爱玲。
他担心她会离开,他怕失去她这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所以,他小心翼翼的维护着他们的婚姻。他完全忽视现实生活中带来的种种麻烦,只一心一意地专注于哄着张爱玲开心。
张爱玲需要一个懂得她的人,而懂她的人,已经无法为她遮风挡雨。
38岁生日那一天,张爱玲家里来了客人,不过这些客人不是为了庆祝张爱玲生日而来,她们是联邦调查局派来的调查员,来核查赖雅欠款一案。
赖雅却不为欠款案子忧心,而是担心此事破坏了生日的喜气。所以,他费尽口舌,将调查员哄走。
随后,他陪着张爱玲,一起做了一点青豆、肉和米饭,吃完饭后,二人又一同出门,看了一场喜剧电影,笑出了眼泪。
散场后,两个人走在大街上,如同很多情侣一样,走回了家。大概又饿了,两个人又把剩饭吃了。
张爱玲对眼前的丈夫说:这是她平生最快乐的一次生日。
是的,即使有不愉快的小插曲,然而,对于张爱玲而言,这确实称得上平生最快乐的一次生日了。
或许,就是这样不多见的小小的温暖,导致张爱玲即使不爱了,也仍维系着这段婚姻的缘故。
就像父母没离婚之前,哪怕有不快乐、不幸福,哪怕偶尔要面对母亲的忽然离去。但这个家,还在。即使名存实亡,也好过破碎之后的分离。
她要的,其实不是爱情,也不是懂得,而是,现世安稳的婚姻家庭。所谓现世安稳,就是一生一世都不要分开的家庭生活。
她既没有爱过胡兰成,也不曾爱过赖雅。胡兰成之于张爱玲,是无望生活中的一道亮光,她要抓住这道光,不再一个人行走在黑暗中。而赖雅,不过是初到美国的张爱玲,所需要的一座桥而已。
一座桥,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在这一边和那一边之间,搭起顺利走过去,走到那一边的通道而已。可是,张爱玲万万没想到的,这座桥,带给她的,不是走过去的通道,不是她想要的救赎,而是拖累。
3
生日之后,张爱玲和赖雅搬到了加州,对美国越来越熟悉的张爱玲,不再像从前那样依赖年老多病、江才郎尽的赖雅。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婚姻的束缚,张爱玲大抵会选择离开吧。
因为,她已经不需要依赖他,他这座桥,早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且,他再也赚不来家庭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费用。但,婚姻生活还在继续,她只能负重前行。
婚后第五年,张爱玲不得不暂时离开美国,到港台寻找赚钱的机会。赖雅忧心忡忡,预感到她将离他而去。
不过,张爱玲并未抛弃赖雅,她只是出去找赚钱的路子了。虽然几年下来,她越来越熟悉美国了,但写作事业却极其不顺利。所以,她必须走出去。
来到台湾后,张爱玲投入新的生活中,却未料,身在美国的赖雅,再一次中风昏迷。
她很想回到赖雅身边,但没有足够的钱去买机票,这样的困窘,不亲历其中,是很难想象得到的吧?怎么连一张飞机票,都买不起了?不是大作家吗?不是一挥手就是30万元的稿费给了胡兰成吗?
更重要的是,她想尽快筹到一些钱,为赖雅进行下一步的治疗。于是,她又从台湾来到香港,赶着写《红楼梦》等作品赚一些钱,再回美国陪伴一刻都不想离开她的赖雅。
从来都是父不爱母不疼,不曾感受过被重视、被依赖的张爱玲,在赖雅对她的依赖和重视中,是否得到了某种情感上的满足?然而,暂时的满足,换来的,却是更沉重、更艰辛的苦难生活。
4
终于,赚到钱的张爱玲,回到了美国。原本是3月18日到达,病情好转的赖雅,却迫不及待的在17日这一天就去了一趟机场。
这像一个被母亲遗弃,终于盼到母亲要回来的孩子,他有多欣喜若狂,内心就有多忐忑不安。
而他无法给她幸福,完全靠她照顾这一事实,更加重了他的依赖和不安。
所以,即使张爱玲并未嫌弃他,在后来的两年瘫痪期间,一直精心照料着大小便失禁的他,还带着他四处奔波,想方设法赚钱维系他们的生计,以及为他筹备治病的费用。他仍然维持着仅有的尊严,在亲友来看他时,将头扭向墙壁,并让其离去。
再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张爱玲接到位于麻省康桥的赖德克利夫大学的邀请,便在1967年4月,与赖雅悄悄地来到了康桥。
半年后,被疾病折磨得痛不欲生的赖雅,终于耗完了最后的生命能量,躺在张爱玲的怀里,慢慢的闭上眼睛,悄悄的离开了这个给他们带来多灾多难的人间。
那一年,赖雅76岁,张爱玲47岁。自此,张爱玲开始了长达27年的独居生活,直到1995年9月去世,享年74岁。
5
那一年,谈及自己的身份和未来,胡兰成曾经提醒张爱玲:
“将来日本战败,我必难逃一劫。只能隐姓埋名,东躲西藏。”
此时,爱到骨子里的张爱玲,却笑着应声道:
“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或叫张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
话一出口,便可看出,张爱玲试图在两性关系中,占据主导位置,她要做男人的主宰,牵着他召唤他,让他跟随她。
然而,胡兰成也是个奢望成为主宰的男人,他们的个性,注定了不能保持长久的婚恋关系。
恰如张爱玲的好友兼证婚人炎樱所说:
“ 两个超自以为是的人,不在一起,未必是个悲剧。”
也就是说,张爱玲和胡兰成,都是超级自以为是的人,都想在关系中成为主导、主宰的那一个。
于是,现世安稳这个承诺,也只能成为沙滩上的字,一旦海水涌来,便立即消逝不见。
那么,张爱玲在跟赖雅的这段婚姻关系中,又何以长久了呢?
首先,这得归功于赖雅的年龄,他迎娶张爱玲的时候,已经是个老年人。
老年人还剩什么?老年人最关心的又是什么?
就四个字:安度晚年。也就是说,对于赖雅而言,他只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有个依靠,能够安稳下来。
这个时候,曾经为爱低到尘埃里的主角,不再是张爱玲,而是赖雅了。
所以,赖雅越来越依赖张爱玲,达到了离不开的地步。这是年轻时候的赖雅,无法想象的一件事情。
想当年,赖雅离婚后,女友也是换了一个又一个,没有谁留得住他这个人,也无人令他心动到想要迎娶回来,组成他们的爱之家。
直到遇见了张爱玲,他忽然觉得张爱玲是个很厚道、很可爱的人,是可以做个贤妻的女子,所以,他在她堕胎后,向他求婚了。
很厚道?是不是因为把仅有的一点钱给了他?很贤惠?这一点倒是没看走眼嘛。从张爱玲对赖雅的不离不弃及精心照顾中,确实可以称得上贤妻了。
其次,虽然赖雅比张爱玲年长29岁,但这段关系中,却是张爱玲想方设法主动掌控着。
她送他钱,视为主动;给他写信,视为主动;答应堕胎,视为主动。随后,他生病,他对她的依赖,都使张爱玲得到了从胡兰成那里得不到的某种满足感。她觉得,她有力量去掌控这段关系的发展轨迹,她有能力成为他的主宰,成为他的救赎。
她不需要在自己的爱情里,保持双方的平等。
她只想,像个孩子崇拜父亲一样,把自己放到很低很低的位置,低到尘埃里;或者,像个主宰者,主动掌控着关系中所有的变量,也就是说,她要控制住所有变量,让所有变量,如她所想所预期的那样,逐渐的展现出来。她不要失控,也不要被掌控。
最后,在这段年龄悬殊的婚恋关系中,张爱玲实现了拯救父亲这一心理需求的幻梦。
不能否认,张爱玲与赖雅之间,是很谈得来的。对于张爱玲,如果和对方无话可说,或者话不投机,她会做出连头也不抬,就离开或撵人这样的事情的。
恰好,赖雅年长张爱玲29岁,她可以像个女儿一样,仰赖并崇拜着他。
就算此时的他,是个落魄的文学作家,但他身上有一道巨大的光环,笼罩住了张爱玲。这道巨大光环就是,赖雅对于美国的熟悉程度,完全可以为张爱玲适应异国生活习俗和走进美国,搭起一座坚固的桥梁。
张爱玲,把这道光环,和“相逢何必曾相识”带来的感觉,用她的幻想装饰起来,做成了爱情这道大餐,再一次的,飞蛾扑火般投入其中。
随后,赖雅不仅一次次遭受疾病的折磨,还彻底的失去了养家的能力。张爱玲,从“女儿”,变成了“救世主”。当然,她不是要拯救赖雅,而是通过对赖雅的不离不弃与精心照顾,来实现她潜意识里一直存在的拯救父亲的这一幻梦想。
拯救的情结,在赖雅这里得到了舒缓或者完成。自此,张爱玲又回归到她本来的性格模式当中,继续孤独的行走在人世间。因为,她还有一个关于母亲的幻梦,无处实现。
6
张爱玲的后半生,不仅苦苦挣扎于生存的困境中,还深陷在精神折磨中无法自拔。晚年的她,总觉得有人要害她,或者对她居心不良;总认为衣柜里或房间里有好多的跳蚤,所以,要买好多驱虫药。所以,三年间搬家180余次。
所以,说她有心理疾病,不如说是她在跟潜意识里,那个始终纠结于原生家庭伤痛的自己,做各种斗争。她是自己跟自己较劲儿,她是想打败潜意识里的那个自己。
她既不能跟父母和解,也无法跟自己和解。或许,后来的她,不是不想和解,而是无力再去和解了。
她拼尽一生的力气,始终没能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巨大的阴影及伤痛。
她无法摆脱,也拯救不了父亲、母亲以及他们的婚姻,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远离。
远远的走开,再也不要回去,也不和亲人有任何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拥有活下去的勇气。
据说,母亲离世之前,很想见张爱玲一面,张爱玲没有回去见最后一面。
但是,她悄悄的,一个人面壁而哭,并为此大病一场。直到两个月后,才鼓足勇气整理母亲的遗物。
晚年时,独居的张爱玲常常面壁而坐。
起初邻居以为她在念佛,细听之下,却不是念佛。
有好心人禁不住问:
“您需要帮助吗?”
张爱玲回过头来,有些自嘲地说:
“对不起!慢待您了,真有点不好意思!请您理解,我在与我的妈妈说话呢。来日,我一定会去找她赔罪的,请她为我留一条门缝!”
也许,爱来爱去的一生,让晚年独居的张爱玲,终于有所觉察,偏执而自以为是的自己,始终是个没有长大的女孩子,她最需要的,不是男人,不是爱情,而是妈妈。她奢望,死后的她,能和妈妈团聚在一起,再也不要分离。
是的,当74岁的张爱玲,独自一人蜷缩在冰冷的床上,慢慢的闭上眼睛那一刻,她脑海里映出的影像,不会是胡兰成,也不是赖雅,而是记忆里日渐模糊的,那个叫做妈妈的笑脸。
她终于,再一次的,看到了妈妈的笑容,牵起了妈妈的大手,走向她向往的天国之家。
她终于,不再孤苦伶仃,不再无依无靠。她一生中最纯粹最大的梦想,在此刻,得以实现。
嗨,这是我写的第2篇民国爱情故事,作于2018年1月15日,本文耗费四个半小时,阅读大概10分钟,您只需要1秒钟在下面点赞或赞赏,或帮忙转发,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文/费漠尘,针对文中的阐述及解析,属个人观点与感悟,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部分资料和图片源自百度,感恩原作者!
民国爱情
民国那些事儿
潘素:前清宰相后人,被继母卖到妓院,袁世凯表侄为她离婚,这才是爱情应有的模样
更多原创文集,欢迎阅读和收藏:
尘锁红楼(此文集收录漠尘关于红楼梦系列解读文章)
尘锁西游(此文集收录漠尘关于西游记系列解读文章)
读金瓶梅(此文集收录漠尘关于金瓶梅系列解读文章)
尘梦无痕(此文集收录历史故事及历史人物解读文章)
尘梦留痕(此文集收录漠尘古诗词及民国人物解读文章)
尘眼世间(此文集收录两性情感、爱情故事及各类杂文)
写作读书(此文集收录写作技巧分享及推荐书籍读书感悟)
莲心无尘(此文集收录漠尘的画作、诗歌及美食等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