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如何规划你的人生:写给十年后不后悔的自己》的作者是松浦弥太郎,全亚洲最后欢迎的青年导师之一。
本书是松浦弥太郎写给25岁年轻人的最诚恳、最掏心的人生规划指南。
如果你还没到25岁,一定要来读一下本书;
如果你已经过了25岁,如果你感觉很迷茫,也建议来读一下本书。
本书中,作者列出了51条对于年轻人个人成长十分有帮助的建议。以下,我会找出其中特别关键的几点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写给年轻人的若干建议
1、累积“小小的成功”。让量变引起质变。
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都是一条指数曲线。一开始可能花时间花精力,但是换来的个人成长却是微幅的;但只要检查下去,到达某个关键点之后,我们的成长幅度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飙升。
“行百里者半九十”说的也是这样的道理。
2、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年轻人,一定要做好自我管理,包括健康管理,以及下班后自我充电管理。要善用私人时间,做好自我提升计划。
3、学会正面思考。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要磨练自己在困境中的心态:诚恳地面对问题并解决它。
另外,人生不是短距离的百米冲刺,而是以马拉松的方式迎向重点。试着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4、绝对不能替人做保。
千万不要抹不开人情,去替别人做担保,可能会让你的人生陷入万劫不复的困境。不要替人做保,当然,也不要请别人给你自己做担保。
5、坚持每次只买一本最想拥有的书。
把时间、精力、金钱花在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上,而不是心猿意马,觉得都好,但都不是自己最想要的。
6、随时保持好奇心。
培养旺盛的求知欲,不要只顾活在自己的象牙塔里。
7、深度探究喜欢的事物,把自己培养成专业人才。
也许你一时间无法想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没关系,因为真正喜欢的事物往往不是唾手可得的,也是需要深入探究的。
所以,尝试在自己可能感兴趣的事物上下功夫,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8、每天都要开拓新的人际关系。
哪怕每天1个人,一年后,也能结交365个新人,为你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9、养成随手记录灵感的习惯。
10、学会沟通。
沟通就像投球,要学会以别人能够接受的速度抛球,对方才有可能接住,沟通才能有来有往,真正有效。
11、接受有人对自己持反对意见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多少人喜欢与支持我们,就可能有多少人反对我们。与其陷在“让不喜欢的人喜欢我们”的痛苦里,不妨接受这种状态。坚持做好自己。
12、别让“异性关系”成为你的绊脚石
比如文章前些年因为出轨,断送了演艺圈的大好前程。
其实,这条我更想说的是别让“你认为的小事”成为你的绊脚石。
就比如今年的《你好,李焕英》大火,张小斐一跃成为人群的焦点,那么之前对张小斐有过不尊重的袁姗姗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
13、适时“上洗手间”
如果在某场合感到紧张,比如工作中的谈判场合,不妨借故去下洗手间,重新梳理下思路。
14、打造自己专属的发声平台
建立一个能针对你认识的人,或是不特定的多数人发送信息的平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并且要露脸、要署名。
15、学会独立。
16、学会厚脸皮。
若想做些什么,一定要学着厚脸皮一点,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的积极,才有可能获得对方的认可。若不够积极,可能会失去对事情的主导权,这样的结果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17、过分客气反而失礼。好的人际关系是需要有来有往的。
18、模仿是塑造自我风格的重要过程。
模仿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找个崇拜的人,模仿他的言行举止就对了。
19、做好健康管理。
这一点在第2条提到过,但因为重要还是要特地再说一下。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健康、有热情、诱惑力地跑完全程,才有资格谈论是否是人生赢家的话题啊。
20、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要让自己禁得起诱惑。
21、改变观点,才能提升层次。
“井底之蛙”的故事是老生常谈了吧,但里边的道理永远不过时。
只有学会去听取、理解、包容或者接受不同的意见,走出自己的世界,才有可能有一个更大的世界。
22、建立自我品牌,迎来更多机会。
让别人知道你的存在,了解你的想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23、别总是把“没办法”“不会”挂在嘴边。
只有戒掉消极的口头禅与心态,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变得积极。
24、试着从领导者的高度看事情。
站得高,才有可能望得远啊!望得远才有可能先人一步发现和把握机会啊!
25、忠于基本原则。
很多事情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忠于基本原则,才有可能做到触类旁通。就想“跑”的基本原则是“走”,没有学会走,如何能跑好?
26、确立自我价值,时常自我革新。
坚持去尝试接受新的观点与新的事物,只有拥抱变化,才有可能不被这个变化的世界抛弃,甚至走在时代的前列。
写在最后
关于年轻人,还有三大要点需要知道:
要点1:绝大多数求才若渴的人,随时都在寻觅千里马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遇到伯乐,那就坚持做好千里马的本分,等待机会的降临。
要点2:人们随时都在寻找能帮助自己的事物
若想别人花钱、花时间在我们身上,那就让我们成为别人需要的那种人,能为他人提供价值的那种人。
要点3:收入多寡,与带给他人感动的质量呈正比
我们的收入,与能为多少人、提供多大的价值呈正相关。
END
文|安静
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