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路八百多年历史,有小桥流水、小吃店、创意店,似乎和很多古镇一样,怎么听都不象一个可以让我还有更多对古镇麻木了行者的热爱,然而还是喜欢平江路的烟火气和人文气融合在一起的调调。
她热爱着自己的古旧,随处看看,不管是那土灶馆的菜肴还是品芳的小吃,大多是虚掩着门,绝不会大声的招揽客人,也不会做大大广告牌,自然会有客人慕名而来。而他们唯一的指示牌也就是招牌和老建筑和谐的很,大多是简单的几个字在墙上或者招幌上。
她有很多安于自己生活的原住民,每座桥和小巷,都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大儒巷、中张家巷、新桥巷……好多个巷子,都默默的守卫着自己的生活,你来我欢迎,但我的生活你也不要干涉。这里的居民有的怡然自得,他们会见你拿着地图主动问你是否需要帮忙?又会热切的告诉你,那藏在中张家巷中的评弹博物馆下午会有演出可以欣赏。
作为一个他乡来的人,你大可以和他们一样默默的行走,只需把五官打开,听听他们说的软语,在古桥旁听听两口老井的故事,不需要主动的询问,也不需要强调自己的游客身份。平江人友好和自然的就把你归为朋友一类了,绝对不会急切的赚你的钱。
她经商也象是在和你交朋友,平江路上的店面并不是很满,在南面靠近干将路的一段算是多的,这里却也是幽静惹人爱的。有一家买印度香的小店,感兴趣的人不少,可大家一进去,拿起一个别致的香炉,或者远道而来的香,听着耳边的经,自然的就静了下来。
还有那古琴会馆和概念书店,却发现原来这里做的都是文化生意,从茶、到古琴再到书到香,即使是小吃,也是颇有些来头的,可以说说故事的桃叶铺的双皮奶。
原来以为文化一旦变了商业,必然更加俗气,却未想,背包客和小资们爱煞他们,不为别的,就因为这些地方的不急噪,你来也可你不来也罢,我为你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味道。
她的很多小巷子大门关闭,偶尔从铁门听到几声狗吠,门外晾着一些衣裳,不禁遐想这家是户什么样的人家呢?是不是满腹经纶呢。还是普通人家?她不势利,不卑不亢,就象一个淑女,低调着内秀着快乐着。
因为住在平江路,清晨夜晚和下午的平江我都走过了,却如此不舍,只盼着再来?是因为初次的新鲜么?不知道再来会不会厌倦?
我想平江的不强迫和浓郁人文气息,让我们这些躁动的都市人总会有些惊喜的。
平江的古是骨子里的,不用年月的衡量和大张旗鼓的书写,她自自然然快块乐乐就在举首投足中呈现出来了。
羡慕平江街道上的那些狗,他们生活在这样的恬淡怡然之所。